改革开放以来,电气工业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好的机遇期。
“但在产量连续几年突破亿千瓦后,我国发电设备行业新订单不足已成为行业逐年难以维持的主要矛盾。” 蔡惟慈表示,事实上,继发电设备之后,今年的传动电气制造行业也出现了订单不足、供过于求、恶性竞争加剧等矛盾。
虽然变压器和高压开关设备行业还没有像发电设备行业那样度过生产高峰,而且今年的困境也存在一些异常因素,但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是严峻的现实。
在电线电缆行业,大量中低端电气产品不仅产能严重过剩,还引发行业恶性竞争。 更重要的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业自杀行为也频频发生。
电气产品一直是机械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但近年来,中低端电气产品遭受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进入上行通道的背景下, 单纯依靠传统中低端产品扩大出口已经越来越行不通。
“目前,电气行业总产值、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出现滞后于整个机械行业平均速度的迹象。” 蔡惟慈列举了几个数字:电气行业产值增长速度落后全行业4个百分点以上,在13个主要分行业中排名第九。 电气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比整个机械行业低1.15个百分点。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电气行业虽然是机械行业主要子行业中的第二大行业,但与汽车、工程机械等新兴行业相比,其发展相对‘成熟’,因此其增长速度较快。”“增速相对较高,较弱,因此发展势头跟不上整个机械行业的平均增速。” 蔡惟慈表示,“因此,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已成为电气行业的当务之急。”
在蔡惟慈看来,“十二五”期间,电气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包括高端电气产品和现代制造服务业。
他进一步解释说,固守原有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导致行业增长乏力。 解决之道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积极发展新的增长点——高端产品和现代制造服务。 行业,以较低的实物需求增速支撑行业发展。
“首先,一些战略性新兴产品正在全球范围内加紧研发,谁先突破,谁就将占据未来市场近乎无限的增长机会。” 蔡惟慈分析称,例如,智能电网设备已成为全球热门话题,智能电网概念对未来市场影响很大。 从发电、输变电到电力用户终端各个领域的电力设备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是难以想象的,这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又如,随着风电的快速发展,开发大容量储能调峰设备变得日益迫切。 如果找到好的技术方案,其产业前景一定会非常好。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高性价比的高储能比、长寿命的汽车电池和高效电机电控设备也呼之欲出。
此外,高转换效率、高可靠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设备及相关特种材料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机遇。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这些新领域的电子电气产品一旦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市场空间将极其广阔,足以支撑行业突破当前需求放缓的瓶颈制约,实现 跨越式发展”,他说。
同时,虽然我国可以生产一些高端装备主机,但一些关键配套部件仍然受制于人。 如果突破这些核心环节,延伸产业链,整个行业的附加值就能大幅提升。
例如,虽然常规发电机组主机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大型电站锻件、高压阀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产品薄弱,焊接转子等新技术仍靠人。 如果这些环节不解决,不仅行业积极发展的权利受到限制,而且利润大量外流。
又如,直流输电设备制造虽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变压器、高压断路器等主要设备的高压绝缘套管、出线装置、操作机构、配电系统,连接开关、直流现场设备、优质硅钢片尚不完全自给。 床单等
“同时,电气行业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蔡惟慈认为,当前产业形态以传统加工制造为主,加工能力强,服务能力弱。 主要依靠有形产品的销售,不擅长系统集成和成套工程服务,过度依赖有形产品的生产,导致产业价值链短、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低。
出口市场也前景看好。 据了解,与发电设备相比,输变电设备出口明显滞后。 不仅出口比重低,而且交钥匙工程也很少。 今年1-7月发电设备出口7.67亿美元,而变压器出口仅为1.76亿美元。 去年发电设备出口已占全年产量的15%左右,而变压器出口额(23.8亿美元)不到总销售收入(2416亿元)的7%。
“此外,提升品质形象也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开辟新增长空间的重点。” 蔡惟慈强调,过度竞争、低价、低质量的恶性循环将使中国制造业走上不归路,而质量和品牌的提升才是“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应有内涵 。 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量大面广的常规产品,只要树立高端品质和品牌形象,附加值就能大大提高。
“国家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十二五重点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此必须采取政策敏感性。” 他要求,要按照产业政策引导,及时转变发展方式。 理念从追求规模、总量转向追求水平、质量、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