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船舶配套产业年产值约为23-250亿美元,主要制造商集中在西北欧和日本。 船舶航行设备、通信设备、控制系统等船舶配套产品多采用国外产品,采购成本高。 据了解,发动机、电控设备等船舶关键配套件进口配套产品比例高达70%。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造船装备国产化率已达90%,国产造船装备国产化率不足50%。 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规模以上船舶总产值达到5484亿元。 按照船舶配套设备成本占船舶总价的35%计算,船舶配套业产值应在1919.4亿元左右。 事实上,船舶配套产业产值仅为620亿元。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船舶配套产业全面升级,必将为自动化产业发展带来强劲带动和集聚效益。
船舶自动化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海洋工业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船舶自动化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出现了蓬勃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在国际国内造船市场蓬勃发展和我国造船规模快速扩张的带动下,我国船舶装备工业进入新的增长期。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和配套市场在产业组织结构、投资结构、生产规模、科技水平、产品结构和质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 然而,我国船舶配套自动化产业的国产化率很低,不到10%。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和政府对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支持,船舶自动化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2008年我国船舶自动化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2亿元,增长率超过40%。 预计到2010年,中国船舶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7亿元。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造船技术不断向全船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 所谓船舶自动化,就是集机舱自动化、航行自动化、信息集成、装载自动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对全船进行智能化管理。 它运行可靠,可以提前发现故障,确定预防性维护和修理,确保安全、经济地运行。
机电一体化、人工智能和模糊技术的应用将拓宽船舶自动化领域。 随着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在材料、理论、机理、制造工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海洋装备将进一步向高可靠性、节能化方向发展。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单片机将逐渐发展成为船舶控制中常用的控制方式。 智能计算机监控系统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船舶工业进一步向智能综合自动化、微机监控、智能控制、卫星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系统、船岸信息直接交换等领域延伸, 全船自动化。
在造船行业,DCS系统是船舶的“神经网络”。 受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各种组态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用户对高级控制功能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 功能方面,DCS系统的功能不断丰富。 DCS系统已进入第四代。 主要提供现场层面的所有控制和管理功能,整合了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准确性、实时性和系统性。
船舶航行与驾驶自动化技术是以航行专家数据库和国际通用电子海图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的综合航行与驾驶控制网络系统。 未来,系统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导航专家数据库技术、通用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技术、多导航传感器和多数据集信息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实时多任务的系统。 开放系统中的操作系统。 集成技术、系统导航功能模块化技术等技术实现自动驾驶。
船舶机舱动力系统是集机舱动力系统和辅助系统的自动控制、监测、报警于一体的监控系统,涉及计算机网络、现代控制技术、通信、传感器、电力电子等学科和综合应用。 技术。 化学产品。 系统技术需要以计算机网络和现场总线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平台管理系统IPMS技术、全自动电站和电能管理技术、标准控制台数字化监控系统技术、船舶机舱MEMS新技术的支持。
船岸信息集成系统技术是为远洋运输、远洋捕捞队等大中型民用船舶提供船舶航行状态实时监控、调度、管理和指挥的大型自动化管理系统。 在全球各个海域执行各种任务。 系统。 该系统技术将融合信息集成网络技术、航行目标、状态信息、操作控制等虚拟现实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智能自动导航系统等技术,将船舶自动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