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年里,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推动高速铁路的建设,并进行了持续的努力。早在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就被提上日程,但当时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慢建派”和“急建派”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直到1994年底,原国家计委、经贸委、科委、体改委、铁道部组成“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前期重大经济技术问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给出了《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初步研究报告》,认为京沪高速铁路越早建成越有利。
1999年8月,在选择轮轨技术还是磁悬浮的争议尘埃落定后,中国高速铁路进入试验阶段,时速200公里的秦沈高铁开工。随后,2005年京津高铁开工。去年,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战略。”3月29日,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杨东远表示,这是中国高铁建设的重要文件。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详细调整,高速铁路规划里程从1.2万公里增加到1.6万公里。随后,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掀起了高潮。
“从发展高铁的初衷来说,还是要解决运输紧张的问题。目前货运只能满足40%,一半都不到,客运也一样。”杨浩教授认为,在中国不具备与美国同等条件发展航空运输网络的实际情况下,高铁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过去的客货混运系统就像高速公路上奔驰后面的牛车,不能快速起来,交通也不能满足高速通信的要求。所以通过修建高铁,改变大的结构,客运达到高铁标准,建立大的区域交通重要系统。”3月30日,杨东远告诉时代周报。
除了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实现客货分流等铁路运输规划,国家近年来加大高铁建设的重要原因是应对经济危机。
根据新调整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截至2009年2月,国家批准的建设项目中,新建铁路里程达到2.3万公里,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
杨东元等专家表示,上世纪末,“慢建派”提出“如果贸然上马超大型项目,会加剧财政金融风险。而且国外新建高速铁路“多亏少赚”的观点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该从长计议。建筑可以刺激经济的全面发展,比如原材料、机械、电力、建材、计算机、知识、劳动力。经济发展是靠修路带动的,要看大局,看长远。”专家杨浩说。
例如,仅京沪高铁平均每天就要消耗1万吨钢筋、3.5万吨水泥和11万立方米混凝土。按照铁路投资对相关产业1: 10的带动比例,可以显著拉动沿线地方经济。
“它可以更有效地连接发达地区,如山东、长江三角洲和北京周边地区等。,并起到促进经济、扩大运量、缩短时间、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作用。”杨东远分析大规模高铁建成后的直接影响。
“客运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福利。交通方便生活,有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客票的经济效益,更是国家从宏观角度的决策。”杨浩表示,高铁的投资回报不能简单看营业收入。
在杨浩等专家看来,大规模高铁建设热潮过后,节能环保的高速铁路将成为地面地区长途运输的主要拓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