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诱人的大“蛋糕”,所有想分一杯羹的企业都摩拳擦掌。目前,仅在中国从事机器人的R&D单位就有200多家,专门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有50多家。
总的来说,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一个是工业制造,一个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机器人。“因为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医疗服务到帮助老人和残疾人,再到执行太空探索和战斗任务,都可以使用机器人。同时所需的技术领域也是数不胜数,包括精密机械、激光、模具、通讯等。要制造一个能执行完整任务的机器人,不仅所需技术不可或缺,整合能力也同样重要。”孙增琦教授认为。
2008机器人大赛,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当被问及为何将场地选在中山时,大赛策划人张飞告诉记者,“我们要整合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机械产业,以机器人产业发展为先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机器人大赛无疑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很多自动化领域的权威学者也认同这一点。“应该广泛开展类似RoboCup公开赛这样的机器人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机器人,形成一定的氛围。在政策的支持下,机器人产业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孙增琦教授说。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院士认为,机器人技术对本地产业的飞跃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如果应用机器人技术,中山的机电产业会更上一层楼。行业需要牵引力。咱们先把机器人大赛放在中山,再引进其他配套产业,让主业和配套产业全面发展。”
目前,日本已将智能机器人列为新产业创造战略的七大领域之一,韩国也将其列为十大新一代增长动力产业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积极发展。如今,家用机器人的普及势头越来越大,它集成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实时图像处理、自动控制和互联网网络控制等先进技术。
"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孙增琦教授告诉记者,“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标准设备。“而我们中国还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不同的行业根据自己的理解让机器人应用到自己的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平台,很难做好质量,形成批量。”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器人产业,一种是通过机器人技术更新开发新产品,通过机器人技术让产品更加智能化。”徐扬生院士认为是的。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设备的主流和未来发展方向。发那科日本公司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之一,专注于提供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
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经历了“八五”科技攻关。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系统软硬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机器人的部分关键部件,进入实用阶段,开发了孤焊、点焊、装配、搬运、注塑等机器人。
“九五”期间,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确立了沈阳宋新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哈尔滨卜式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和一汽集团涂装技术开发中心为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近两年来,一些企业参与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如国内主要的数控系统企业广州数控和成都广泰。
“由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对较晚,国产机器人没有价格优势,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主要是进口的。”孙增琦教授告诉记者。据了解,200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在100台左右,年出口额2000多万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量是非常少的。因此,人们不得不反思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哪里。
“从产业发展来看,瓶颈可能是材料、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但模块化和标准化是最关键的;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机器人如何提高智能,传感器等。,以及如何在技术上与国际标准接轨。”孙增琦教授认为,目前的情况只是为中外工业机器人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提供了物质和人员条件。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国内市场的实际数量将达到17.3万台。到2015年,国内市场容量将增加到几十万台。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机器人行业如何占领这个市场,将成为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孙增琦教授说,“要降低国产机器人的价格,提高其可靠性,发展我们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行业应尽快模块化、标准化,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这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孙增琦教授认为,智能机器人的创意开发,在机器人行业,尤其是工业机器人领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平台。如果走自己的路,很难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此外,如果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孙增琦教授告诉记者,“我们的竞赛是将机器人与市场和产业化联系起来。机器人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可以转移到其他机器人上,比如视觉、定位等关键技术。产业发展要有市场,关键是如何模块化、标准化、降低成本,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生产,但也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制造业,延伸到采矿、建筑、农业、救灾等各种非制造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服务型机器人,孙增琦教授认为R&D的难点在于“使机器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