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制造业被列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被列入上海积极发展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通信、信息咨询等产业成为上海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重点在通信、计算机等领域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特别是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吸引了英特尔、惠普、NEC在上海投资,利用外资规模快速增长。从1990年到1998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了7倍。到1999年,上海基本形成了以微电子、通信设备、真空器件、音像制品为主体的大型信息产业体系,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全国的1/7和1/5。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光纤、彩色显像管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名列前茅;以一批专业软件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信息服务业已经起步,并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001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将信息产业列为全市十五计划要大力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首,并进一步明确了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为集成电路、软件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上海抓住全球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和R&D机构,形成了在中心城区以软件、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业为主,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总体布局。
从1999年到2007年,上海信息产业总规模从775亿元增长到741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从617.2亿元增长到5914.8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从157.7亿元增长到1502.3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46.4亿元增长到1651.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1%到13.8%,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支柱产业”;2007年,信息产品出口达53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
关键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自2001年以来保持年均44%的增长,2007年达到389.5亿元,占全国的40%。软件产业已经从一个科研项目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范畴。自2000年以来,年营业收入每年增长50%以上。2007年,营业收入和出口额分别达到802亿元和11.8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8和1/6。此外,上海的笔记本电脑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40%。
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成20多个国家级、市级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发挥了重要的产业集聚效应;信息产业从业人员70万人,约占全市就业人口的7.7%。
上海IT企业“走出去”已不再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而是进入了设立海外生产和R&D基地以及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新阶段。全市共有20家信息服务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全球500强中有41家IT企业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R&D中心或跨国采购中心。
在上海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中,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始终紧密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协调推进。
1994年,上海在中国率先提出“信息港”的概念。1996年7月,由“1520”(高速大容量信息传输网络平台,上海信息交互网、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等5个重点骨干应用工程,涉及各行各业20多个信息系统)组成的上海信息港工程启动。2000年,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包括密集信息管道、宽带IP城域网、联通数据网、电信宽带网改造、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宽带信息交互中心、超级计算中心)被列为当年市政重大建设“一号工程”,于2001年全面竣工,初步形成了满足经济社会运行要求的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此后,上海不断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全市信息通信网络数字化、宽带化、广覆盖,逐步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目前,全市近一半家庭有宽带上网;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从2000年的1,500 MB增加到2007年底的60 GB,10条国际海光缆落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