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受尽屈辱,民生凋敝,工业衰落,国民经济不景气。从1882年到1949年,历经67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只有18500千瓦,发电量只有43000千瓦小时。
位于电力系统最后一个配电环节的低压电器,在解放之初甚至不是独立的产业。资料显示,截至1948年,全国共有电器制造厂625家,职工总数只有31712人,从事低压电器生产的人就更少了。
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低压电器行业是在一些简单的电器厂进行修理和组装的基础上起步的。到1979年,全国共有生产企业600多家,总产量3053万件,产值12.1亿元。低压电器行业刚刚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1995年和2000年分别超过2亿千瓦和3亿千瓦,2004年达到4.39亿千瓦。自1996年以来,装机和发电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到2007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6.5亿千瓦,同比增长20%。预计到“十一五”末,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将接近8亿千瓦。到2020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86亿千瓦,从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在电力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低压电器行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利润增长。经过1985-1986年和1990-1991年两次发展高峰,到1995年,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约2 000家,年产值80亿元(其中机床15-20亿元),年产低压电器5亿台。此后,1998年的城乡电网改造和21世纪初电力短缺导致的电力大投入,不断为低压电器厂商提供发展机遇。资料显示,2006年,产值达到360多亿元。
何瑞华从1964年开始在电气行业工作了40多年,对行业有着透彻的了解。
他说:“1978年到1990年这十年是我国低压电器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中国有五大低压电器生产基地,分别是上海基地;京津区域基地,包括北京和天津;东北基地;遵义长城基地,是从上海搬过来的;天水根据地是由东北和京津地区的根据地内迁形成的。还有湘潭基地,最早的电器厂就在这里。后来因为结构调整没有发展起来。上世纪90年代,广州、佛山发展迅速,机械工业部提出要发展6号基地,但后来发展不是很好,没有成为真正的基地。后来就是温州7号基地的出现。”
温州的低压电器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凭借开放灵活的发展思路、高效有力的营销网络、上下游配套分工的低成本运作,温州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特别是1998年国家启动的城乡电网改造,直接成就了温州柳市200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使其从家庭小作坊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电器之都”。
从1990年到2000年,低压电器行业进入行业动荡和重组阶段。大量国有企业萎缩、倒闭或重组,民营企业崛起,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到90年代后期,国内低压电器行业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民企占半壁江山,国企和外资各占25%左右。
其中,民营企业主要是郑泰、德力西、天正、人民等温州企业,占据了中国大部分中低端市场。国企以常熟开关厂、上海人民电器厂为代表,由原国企改制而来,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常熟开关厂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其CM1在支路保护开关用户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外资阵营由外国电气巨头在中国成立的合资或独资公司组成。改革开放之初,施耐德电气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电气企业。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ABB、西门子、伊顿相继进入中国。21世纪,日本的三菱和富士,韩国的LG也进来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外知名电器制造商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占据了国内高档低压电器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相关资料显示,市场上使用的主保护开关和分支保护开关大多分别来自上海施耐德公司的M系列产品和北京施耐德公司的NS系列产品。
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对技术和质量的需求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发展加快,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左右。现在,民营企业仍然保持50%的市场份额。在另外的50%中,外资企业上升到30%左右,而国有企业收缩到20%左右。如果民营企业仍然维持旧的发展模式,其市场份额很可能会继续下降。
“总的来说,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阶段。首先,业界一直担心的价格竞争并没有发展到恶化的程度,正在趋于稳定;行业内优秀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在承接外资企业的业务,包括配套厂和整机厂。未来这个行业的份额还会继续增长,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成为世界低压电器的制造基地;此外,在价格竞争和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下,许多温州中小企业转移了业务重点,开始投资房地产和物流等其他行业。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准备,这对低压电器行业来说是好事。”何瑞华认为。
低压电器的市场容量与电力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发电设备产生的电能80%以上被低压电器分配和使用。每一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大约需要4万套低压电器元件与之匹配。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还需要各种由低压电器组成的控制面板、控制台和控制器。
根据“十一五”期间新增发电设备所需的相应配电设备和现有电力设备的更换维护需求,预计万能式断路器、塑壳断路器、小型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漏电断路器等主要低压电器的需求量将达到22557万台。此外,考虑到低压电器更新换代的因素,预计2010年中国低压电器销售额将达到400-500亿元。因此,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行业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企业规模太小,数量太多。目前,中国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已经从建国初期的数百家发展到今天的2 000多家。企业数量过多,导致经济资源过于分散,效率低下。二是区域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我国低压电器领域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过剩、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恶性竞争等后果。此外,中国低压电器行业缺乏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企业,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自主名牌产品。在产品设计、耐用、环保、美观等方面也有一些不足。
何瑞华认为,在外资企业占领低端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新产品更新换代快、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定位。比如上海良信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定位于中高端产品,现在发展很快。
具体来说,根据低压电器行业的特点和国外的发展现状,我国低压电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做出四个定位:单个超大型企业将发展成为具有输配电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一批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正在努力发展成为专业化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目前规模不是很大,但对多品种、小批量和一些需要特殊工艺的产品有专长的企业,可以发展成为“特种电器”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小企业,可发展为上述企业的产品零部件、配件、附件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说到低压电器,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用“量大面广”来形容,意味着需求量大,应用范围广,也体现了生产和供应的丰富性。
目前,我国低压电器产品有12大类1 000多个系列。包括闸刀开关、转换开关、熔断器、断路器、控制器、接触器、启动器、控制继电器、主控制器、变阻器、调节器和电磁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和机械装置,确实可以称得上量大面广。然而,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低压电器在我国数量大,范围广,是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20世纪60-70年代,低压电器产业形成阶段,我国在模仿前苏联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第一代统一设计的低压电器。以CJ10、DW10、DZ10、JR16B产品为代表的第一代低压电器,结构尺寸大,材料消耗高,性能指标不理想,品种规格不全。即便如此,也基本满足了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