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子行业产品普遍应用广泛,各子行业景气相关度较高。北美的PCB订单与发货比率大于1,表明该行业正在蓬勃发展。3月份,这一数值从2月份的0.96上升至1,并且已经连续几个月保持在1以上。8月份已经攀升到1.08,说明行业在逐渐走强。与此同时,全球半导体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和硅片出货量也从第一季度的底部开始攀升,到第二季度,它们已经超过了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与这些设备制造商的出货量相比,全球对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订单也减少到了最近两个半导体周期的低点附近,这表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减弱,未来供应增长放缓,有利于行业景气的进一步复苏。
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下,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越来越国际化,这与国际产业的日益繁荣是一致的。中国各子行业产销量和利润同比增长均不同程度出现“拐点”。PCB制造、电子元器件及组装、光电显示器件等三个子行业从低谷出现产销同步增长的趋势。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最有投资价值的是PCB制造子行业和液晶面板子行业(属于光电显示器件行业)。
TFT-LCD产业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成长为显示领域的主流产业。据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TFT-LCD中下游产业规模总计3000亿美元。涉及的a股上市公司有BOE、广电电子、深天马A、赖宝高科。
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上涨。与一季度低点相比,多动力驱动消费价格已上涨近30%。据方、广电电子三季报显示,其五代线工厂的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四季度进入传统淡季,价格尚未回调。为什么液晶面板价格波动很大?这是一个短期的投资机会,还是意味着液晶行业的投资价值必须重新审视?
首先从需求端分析。TFT-LCD行业需求增长的动力来自收入增长的内生增长,TFT-LCD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和创新消费需求具有多重效应。
笔记本电脑(NB)、显示器(MT)、液晶电视、手机等终端总量持续增长。过去几年,在全球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升级的需求为消费的内生增长提供了动力,从而带动了TFT-LCD面板的持续需求增长。再者,笔记本电脑的增长快于台式电脑,可以理解为笔记本电脑对台式电脑的替代;在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的需求上,TFT-LCD产品已经大规模取代CRT产品。在以手机为代表的中小尺寸显示终端市场,TFT-LCD产品也对CSTN-LCD产品起到了明显的替代作用。
新的需求仍在不断涌现,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类似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液晶电视这样的“商品”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这将刺激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新的产品类型将趋于多样化。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TFT-LCD消费的多重驱动力将继续发挥作用,将保持快速稳定的态势,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需求力量的变化无疑会改变行业供应商的预期。在新品大规模拉动需求增长的时代,厂商更关注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和规模。行业实际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大,对实际需求重视不够。当需求增长由其他技术标准的替代驱动时,成本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如果需求增长的驱动力转向内生,企业必须根据实际需求的增长扩大产能。
未来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显示终端的大型化趋势。在更好的视听享受需求的驱动下,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的主流尺寸不断扩大。对于面板厂商来说,无疑会带来出货面积的增长,从而带来行业产值的增长。另一个潜在的增长领域是中小型市场。随着网络技术和“轻薄短小”制造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需求可能会超出预期。DisplaySearch最新预测显示,2008年液晶面板按面积需求将增长28%。
TFT_LCD行业不同技术代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加工玻璃基板的尺寸不同。技术越高,玻璃基板的尺寸越大,一个基板同时可以加工的液晶面板就越多。为了充分提高玻璃基板的利用率,每一代都有更好的切割尺寸。一般来说,只要在经济切割的范围内切割相同尺寸的面板,高世代线的单个面板折旧成本较低,体现了投资的规模经济性。但随着玻璃基板尺寸和彩色滤光片尺寸的扩大,单位成本也会上升。在这两种作用下,切割尺寸较大的产品往往比切割高世代线的产品经济性差,切割尺寸较小的产品往往比切割低世代线的产品经济性差。几代人之间经济削减的范围也可能重叠。比如5.5代线适合切割32、37寸面板,6代线适合切割32、37、42寸面板,7代线适合切割32、40、46寸面板。
随着技术换代的升级,面板厂商投资新一代线不仅可以开拓更大尺寸的市场,还可以在经济切割范围内与下一代线竞争,获得规模优势。比如7代线的建成,不仅可以开拓46寸市场,还可以挤压6代线42寸的市场份额,这样6代线就会增加32寸和37寸产品的供应量,导致上述40寸市场供应量增加,产品价格降低。为了应对价格下降的压力,所有生产线必须集中精力生产更经济的切割尺寸,这样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范围相对于不同代线变得更小,未来推出新的代线的空间也更大。
随着代线升级,新进入者有望获得后发优势,在位厂商必须考虑生产线的更换和改造。因此,我们观察到面板制造商继续大量投资资本。这种“烧钱”的模式不仅严重侵蚀了面板厂商的利润,也造成了商业周期的剧烈波动。
技术换代升级有极限吗?从液晶电视市场来看,由于空间的限制,据说60-70寸是未来最大的主流尺寸,10代线的经济切割范围已经包含了这个领域。从上图可以看出,预计到2011年,液晶电视的主流尺寸将在30-34英寸(发展中国家)和40-44英寸(发达国家)之间,超大尺寸市场非常小。TFT-LCD超大尺寸市场受限的另一个原因是PDP在更大尺寸市场的“阻力”越来越猛。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技术世代升级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各技术代生产线全面布局后,行业的供给增长格局有望发生根本改变。由于上述原因,各代线产品的竞争范围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程度。当技术一代发展到10代以上时,新进入者不得不面对使用类似一代技术的在位者。
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和各技术代的资金投入比例估算,我们的分析至少从两个方面得到验证:第一,2008年以前,在技术代次不断升级的阶段,最大比例的资金往往投入到更高的代线,这说明面板厂商被代次升级绑架了;其次,2008年以后,预计资金投入比例最高的将不再是最高一代线,预示着一代更新换代的步伐将发生变化。
我们认为,技术更新换代快的原因不仅与追求更好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有关,还与上游厂商强大的议价能力有关。试想,如果上游的议价能力较弱,在推出新一代线的时候,在位厂商会通过降低老一代线的供货成本来增加老一代线的产品竞争范围,那么推出新一代线的空间就会被压缩,其经济性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但当技术更新换代发生变化时,不仅会提高行业的供给,还会影响与上游的议价能力。预计从2007年开始,上游原材料及设备制造业产值占面板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将从80%左右下降到70%左右。
由于行业供应模式的改善,预计未来的供应增长将以满足需求扩张为目标,而不是抢占市场份额。因此,供应量的增长将呈现出更加稳定的趋势。DisplaySearch预测,2008年行业供给增速仅为20%,低于需求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