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邦纳、康耐视等厂商的高管就已经预测到价格战的到来。到了2006年,中国的工业相机市场才真正感染了中国娱乐圈的标准八卦。CMOS和CCD并驾齐驱,USB2.0和GigE遍地开花,线阵相机迅速抢占纺织高地,面阵相机也不甘示弱。海外相机在那里落地,国产相机在这里诞生。更有甚者,外国人的相机价格高得惊人,而本土相机却打起了价格战。一方面,中国厂商抱怨中国用户不支持国货;另一方面,海外工业相机厂商及其中国代理商也对中国用户的吝啬感到郁闷。
在某种程度上,低价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当然,中国的机器视觉市场显然还远未成熟。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我们是否悲哀地认为中国的视觉产业进入了早衰期?这显然过于悲观和轻率。在写作之前,笔者问了一位欧姆龙的朋友对中国视觉市场的看法,他的回答极其简洁:“还没死,朝阳产业。”“还没死”这句话可谓恰如其分。中国的视觉产业没有死,也不会死。
中国的视觉市场从一开始就是战场,硝烟不断。从198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视觉市场一直处于摸索期。为了探索技术,为了整合方案,为了我们的用户,为了我们视觉企业的领导者,这群人,从技术背景到管理人员,一直在不知疲倦的不懈努力,靠的是一种理想和坚持。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微视影像副总裁胡金林。他的经历是一个传奇。现在,恐怕你无法说服他离开vision,另起炉灶。
不断有人切入,不断有人退出,但中国总有40家左右的视觉企业。这本身就是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无论是正在进行的“大浪淘沙”竞争,还是未来可能的“行业洗牌”,总会有厂商“优胜劣汰”。作为纯代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目前从事代理的公司太多,供大于求,导致代理过早进入恶性价格竞争阶段。此外,国内相当多的OEM厂商和终端用户对自身的视觉开发能力评价过高,导致代理商通过系统集成商直接与终端用户进行交易的不合理情况。因此,有专家得出“目前价格战的发起者主要是机器视觉零部件厂商及其代理商”的结论。虽然不能否认有些厂商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考虑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客户需求,单纯用价格误导客户。但不能否定整个中国视觉市场,这是下一个可悲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