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AI新范式:从“工具导向”到“问题驱动”的深刻变革

   2025-11-11 工业品商城8
核心提示:人工智能(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席卷全球,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认知,预示着一个由AI主导的新时代的到来。这场变革的影响也深刻触及制造业,工业界迫切地探寻AI能为自身带来哪些裨益。然而,问题的焦点似乎存在偏差——与其问“AI能带来什么”,更精准的提问应是“工业究

 人工智能(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席卷全球,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认知,预示着一个由AI主导的新时代的到来。这场变革的影响也深刻触及制造业,工业界迫切地探寻AI能为自身带来哪些裨益。然而,问题的焦点似乎存在偏差——与其问“AI能带来什么”,更精准的提问应是“工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AI?”这种“问题驱动”的思维,更符合工业界一贯以来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发展逻辑,即需要何种工具来解决特定问题,而非将工具本身作为起点。

1. 易用性:解锁工程师的AI潜能

 面向工业应用的AI,其首要特质便是“简单易用”。这是因为工业化进程关注的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即便是开发工具,也必须与工业固有的机理、编程范式深度融合。工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大多未经专业的AI训练,即便是AI专家,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也需要一套体贴的工具。这包括数据预处理的便捷性、训练方法配置的友好度、以及操作界面的直观性。一个操作复杂、门槛过高的AI工具,注定难以获得广泛的采纳。

 更关键的是,AI工具所集成的训练方法与模型,必须契合工业场景的独特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许多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行者,正致力于将AI技术无缝集成到其现有的系统架构中。

 因此,对工业而言,AI的核心需求在于实现“嵌入式AI”的集成,并配合标准化的数据交互接口,从而在特定的AI应用任务中,实现快速配置、计算与控制任务的深度融合,以及闭环的快速迭代。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简单易懂”这一核心要素,使其能够被一线工程师轻易掌握。简而言之,作为一种工具,AI必须对工程师展现出足够低的门槛和友好的交互体验。

2. 高可解释性:打破“黑箱”疑虑

 AI在很多情况下呈现出“黑箱”运作模式,这与基于明确机理的“白盒”系统截然不同,由此带来了“可解释性”的挑战,也是商业AI渗透到工业领域时面临的普遍难题。

 在机器学习领域,可解释性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局部解释”是当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它旨在解释单次模型推理所依据的决策过程。例如,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处理表格数据时,可以清晰地展示各个输入变量之间的重要性关系。

可解释性还可体现在数据预处理过程、所采用算法的内在逻辑,以及事后结果的审视等多个层级,通过多维度的解析,从而提升AI在工业应用中的透明度。

3. 高精度:确保工业任务的可靠性

 对于工业应用而言,模型的精度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推理和预测的准确性。超参数的优化、模型结构的选型、细致的数据预处理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精度。在工业任务中,容错空间往往非常有限。试想,在精密加工领域,0.1毫米的定位偏差,对于商用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可能已是极致挑战,但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协同加工而言,这反而是入门级的精度要求。在时间维度上,对于时延严苛的任务,其精度和实时性要求同样极高。

 同时,AI模型还需要“精简”,即模型体积要小。这是因为实际部署的硬件算力与成本存在制约,在嵌入式系统上运行模型推理,通常无法依赖过于强大的处理器。

4. 小样本模型训练:应对工业数据的稀缺性

 在工业场景下,“小样本训练”的需求尤为突出。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往往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然而,在工业环境下,例如一个风力发电机组,若出现大量故障信号,这反而意味着该设备本身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不应被推向市场。同样,质量问题本身也意味着可供学习的参数较少。因此,工业AI必须考虑此类特殊场景,采用更为先进的小样本训练方法,例如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或τ分布样本处理等。

5. 数据与机理的双剑合璧

这是自动化领域厂商的传统优势。然而,实现数据与机理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软件接口层面实现便捷的交互。

 OPC UA等技术正在努力建立连接和模型交互的规范,例如AAS(资产管理壳)和各行业的“信息模型”(Information Models),它们旨在简化不同软件平台间的接口交互,减少人工开发接口的工作量。AAS和信息模型在数据采集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技术主要服务于数据与机理融合的工程创建、运营及维护环节。

 核心在于发挥各自的优势:现实的工程开发及生产中,机理模型并非总能找到最优解或最高效的参数组合。操作人员也往往缺乏对最佳参数的直观认知。此时,AI可通过更优的参数收敛(例如在时间或成本方面)提供辅助。但AI不直接参与实时控制,而是作为离线学习的输出,提供建议性最优参数。其结果的可解释性,仍需由人工来最终判断和确认。

6. 人机协同的智能共生

“人机结合”的AI模式,源于一个根本性的背景:AI究竟在学习什么?

 除了发掘数据中潜在的模式,AI在某些场景下,实际上也在向人类专家学习。例如,在精密的印刷领域,通过对印刷品质量的采样,并结合对技术人员如何调节水墨均衡过程的观察,AI可以学习并反馈参数,从而优化印刷质量。

 这种人机协同的需求未来会更加普遍。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端技术领域,资深专家的数量极其稀少,且其经验价值极高。如何将这些宝贵、隐性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提炼并转化为AI模型,是工业界亟待AI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结:

 工业所需的AI,必须紧密结合工业的特性,在工具的开发、数据的连接、处理、特征选择、训练、参数调整、与实时任务接口、云端协同等各个环节,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其核心是易用性,以及切合工业特质的应用。AI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其价值将体现在赋能工程师,而非替代他们,共同推动工业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