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AI)的巨浪席卷而来,软件开发领域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低代码平台而言,大模型(LLM)的出现,一度让行业陷入了“降维打击”的恐慌。诚然,低代码以其简化软件开发流程的魅力,本身已是效率的革新。而大模型,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智能,能够通过自然语言的交互,迅速生成应用,这在前所未有的降低了开发门槛,让低代码厂商纷纷高喊“拥抱大模型”,生怕错失下一个技术热点;与此同时,低代码从业者也忧心忡忡:大模型是否会终结低代码行业的生态?
这场由大模型带来的“冰与火”,在低代码行业中同时上演。然而,在高歌猛进的AI狂热中,也有厂商选择回归冷静与理性。奥哲的创始人兼CEO徐平俊,便是其中一位。他提出的“冷静思考,更应该关注价值”的理念,恰恰预示了行业发展的真实走向。正如徐平俊所料,大模型落地应用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那些数字化基础更为扎实的企业,反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大模型赋能业务。
这不禁引发了一个关键性问题:能否找到一条低代码与大模型和谐共存、深度融合的路径?既能帮助企业抓住当前全面数字化的机遇,又能从容应对AI真正渗透到核心业务场景时的挑战?
奥哲的“进化论”:业务数字原生 2.0与“All in One”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哲提出了“业务数字原生 2.0”的全新理念,并倡导将低代码与零代码进行有效融合的“All in One”愿景。这是一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更深层次的思考,旨在回答企业如何评估AI对自身数字化的影响,如何真正践行“业务主导”的数字原生,以及低代码与零代码的融合应如何落地。 钛媒体就此对徐平俊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并整理出他关于这一议题的关键洞见。
1. 低代码:从辅助者到数字化转型的“主角”
徐平俊旗帜鲜明地指出,低代码已然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当之无愧的“主角”和“C位”。无论是新兴的、数字原生类企业,还是寻求全面转型的传统企业,都在通过低代码平台,让数字化能力与业务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从而达成真正的“业务数字原生”。
2. AI对数字化的双刃剑效应
AI对数字化的影响,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AIGC(生成式AI)能力的爆炸式增长,为业务场景的扩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可能性。然而,另一方面,AI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拖慢”了企业原有的数字化进程,这需要审慎应对。
3. 数字化能力是AI运用的基石
回顾历史,信息化时代成功的企业往往具备扎实的信息化基础;数字化时代,转型成功的企业则是信息化做得好的。而展望未来,徐平俊坚信,在AI时代,那些能够成功运用AI的企业,大概率是那些数字化水平已达较高阶段的企业。这意味着,扎实的数字化基础,是迎接AI浪潮的关键通行证。
4. 业务人员主导与“All in One”的需求
当前的数字化趋势愈发凸显业务人员的主导性。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零代码或低代码平台,而是迫切需要能够融合两者的解决方案,同时兼顾业务人员和IT人员的需求。这正是企业对数字化产品不断演进、提出新需求的核心体现。
5. “All in One”:低代码与零代码的理想融合
奥哲认为,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业务需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是将低代码与零代码平台进行深度融合,构筑“All in One”的统一生态。这种融合,旨在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业务支持。
6. “业务数字原生 2.0”:实现全员、全维度、全面的数字化
“业务数字原生 2.0”是“All in One”理念的升华,其核心在于,在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已经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数字化能力渗透到“全员、全维度、全面”的每一个角落。这意味着,让企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和“末梢单元”都能够实现数字化,从而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业务进化。
7. IT与业务的协同进化
最终的理想状态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实现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完美融合,共同驱动。而非核心业务,则赋权给业务部门,使其能够自主发展、自我进化,最终达成全员、全面、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目标。
8. AI:数字化未来的关键驱动力
尽管当前AI尚未对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产生颠覆性的实质影响,但徐平俊对此坚信不疑:AI在未来,必将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综上所述,大模型并非简单的“降维打击”,而是低代码平台一次深刻的“进化”契机。通过积极拥抱AI,并以“业务数字原生 2.0”和“All in One”的理念为指引,低代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孕育着更加开放、融合、高效的未来数字化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