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尤其是像山东省郯城县这样的县域经济中,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变革力量。在郯城县,记者看到了一个在山东省内率先落地的县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这个小县城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APP”驱动的智能化生产:从“85%”到“96%”的奇迹
在郯城县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家占地仅6亩的电池配件生产企业,却上演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数字化奇迹”。走进车间,记者被眼前的场景所吸引:一个仅有5米长的设备上,竟布满了119个监控点,能够实时精准地采集和分析生产数据。这使得该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从去年的不到85%,跃升至如今的96%以上。
企业负责人张恒瑞回首变化,感慨万千。在此之前,尽管他们反复调试设备参数,叮嘱工人严格遵守工艺流程,产品的合格率却始终徘徊在85%左右,难以取得突破。然而,当他们尝试接入县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后,情况发生了转机。通过平台的数据监测,后台分析发现了此前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室温。
张恒瑞分享道:“通过后台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当车间室温超过26℃时,合格率会出现显著波动。只有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合格率才能稳定下来。”
正是这个看似细微的发现,帮助企业突破了合格率的瓶颈。这家员工仅十几人的小企业,不仅成功吸引了更多客户,更一跃成为5家知名头部企业的指定供应商。这充分证明了,工业互联网并非高高在上的“大模型”,而是能够深入到生产环节的每一个细节,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应用商店”模式:让数字化改造“改得起、用得上”
在郯城县,受益于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并非孤例。在县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已经有303家企业注册,其中183家更是实现了数据的接入,而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
该平台的负责人官祥臻介绍,过去,单个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动辄需要投入近百万元。为了让中小企业也能够负担得起、用得上数字化改造,她们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个“应用商店”。这个模式,让数字化改造就像在手机上下载软件一样简单、方便。
“随着数字化解决方案被拆分成一个个细分环节和小的场景,基于一个小场景解决它某一个小痛点,可能只需要花几万,或者是几千块钱不等,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官祥臻解释道。通过这种“微服务”的模式,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解决生产中的具体痛点,逐步实现数字化升级。
“上下一盘棋”:融通产业链,资源共享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远不止于帮助企业进行独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平台能够融通各条产业链,将一条条分散的“链”编织成一张张相互交织的“网”。
在山东一家家具企业,记者发现一块普通的胶合板,竟然有2.5%的材料来源于当地一家面粉企业。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其合作的契机正是来源于工业互联网平台。
面粉企业负责人徐自磊解释说,他们生产面粉时会产生一种被称为“次二粉”的副产品,那是小麦表皮附近的物质。以往,这些副产品主要销往饲料厂,但一旦饲料企业需求量不大,就会造成产品积压。
然而,这个以往“卖不掉”的产品,竟然是板材黏合剂的必要辅料,这为徐自磊的“次二粉”打开了新的销路。徐自磊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由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的电子产业链地图。这张地图能够清晰地展示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更重要的是,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发布需求信息,从而进一步打通了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