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数字脉络,驱动产业升级:“标识解析”点亮创新之路

   2025-10-30 工业品商城4
核心提示:想象一下,当您手中的智能设备轻轻一扫,便能瞬间揭示一件产品的全部生命历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到每一道精密的加工工序,再到原材料的源头,一切信息尽收眼底。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正悄然成为现实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所带来的变革。不久前,一项聚焦于此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想象一下,当您手中的智能设备轻轻一扫,便能瞬间揭示一件产品的全部生命历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到每一道精密的加工工序,再到原材料的源头,一切信息尽收眼底。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正悄然成为现实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所带来的变革。不久前,一项聚焦于此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一项重要的数字基建工程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什么是“标识解析”?它如何成为数字时代的“神经网络”?

 简单来说,工业互联网中的“标识”就像是万事万物的“数字身份证”。无论是构成精密机械的小小螺丝,还是支撑起庞大生产线的复杂设备,都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而“标识解析体系”,则是一个强大的计算系统,它负责解读这些“身份证”的信息,堪称工业互联网的“神经网络”。一旦拥有了这张“身份证”,并在“神经网络”的驱动下,生产要素的每一次流转、每一次状态变化,都能被转化为精准、可读的数字信息。

 如今,数字技术已深深融入了我们经济的方方面面,覆盖了几乎所有工业门类。与此同步,标识解析体系也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体系中, “顶级节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中枢角色,它们既能向上连接全球范围的根节点,也能向下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和企业节点,形成层层递进的网络。同时,“灾备节点” 则如同坚实的后盾,为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保障,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正是得益于这些核心设施的建设,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和服务能力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应运而生,它们活跃在基础建设、节点运营、应用开发及解决方案等各个环节,共同孕育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新形态。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近期,全国已部署了数量可观的 “二级节点”,这些节点广泛覆盖了三十多个区域,并深入到四十余个重点行业。接入的“企业节点”更是突破了四十万家大关,累计注册的“标识”数量直逼五千亿。更令人振奋的是,作为中枢核心的顶级节点,其日均解析量已达到惊人的上亿次。这表明,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夯基架梁”的基础建设,正昂首迈入“由建到用”的关键阶段。

“标识贯通”:连接价值链,激活新动能

 《行动计划》中的首要重点任务,便是“贯通产业链供应链”。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连接,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服务模式和产业创新方式的演进,是数据在整个价值链上的自由流淌与高效应用。

正如专家所言,“标识贯通”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衔接。它赋予企业前所未有的能力,去更好地管理与利用数据,为企业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服务领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价值最大化。

标识解析体系,正是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技术。它能够为各个环节提供唯一的身份识别、信息关联和数据共享服务。当标识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得到普遍应用时,其真正的价值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着眼于这一目标,推动“标识贯通”可从多个维度发力:

• 服务模式的贯通: 政策和资金支持应更加精准聚焦于需求侧的企业,形成分级施策的区域特色,鼓励创新。

• 技术层面的贯通: 重点解决数据治理和信任管理方面的挑战。通过数据标准化来优化治理,借助技术融合来构建信任,并通过 “主动标识” 等技术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与准确性。

• 场景应用的贯通: 紧密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需求,结合重点行业,与行业领军企业携手,充分发挥标识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关联、精准定位、查询追溯等优势。鼓励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标识解析体系,拓展其应用边界。

• 产业生态的贯通: 积极开展宣贯活动,挖掘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塑造标杆示范案例,探索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共同构建繁荣的产业生态。

培育应用,降低门槛,释放“小切口,大赋能”的潜力

 当前,标识解析的应用正逐步从传统的下游产品追溯,向上游的设计、生产、物流等核心环节延伸。一些合作企业通过将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于产业链协同,为原材料、成品数据注册标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简便的扫码操作,便能迅速获取生产数据和供应商信息,精准辅助生产决策,显著提升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并有效保障产品质量。

 然而,当前的许多应用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备层面的浅层应用,如图品追溯、设备管理等。而那些能充分展现标识解析体系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能力的深层应用场景,如过程流程层和产业资源层,则还有待深化。

 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完整的应用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配套的供应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尚需完善。这导致了定制化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整体应用开发的门槛相对较高。

 要实现规模化应用,关键在于标识应用必须能够持续满足企业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需求,为它们解决实际运营难题,带来可观的收益,并支持产业资源的汇聚、互通与增值。

 因此,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产业链和创新载体为核心,深入挖掘企业最底层的需求,探索更快速、更轻量化、更精准的标识产品工具和解决方案,实现 “小切口,大赋能”。同时,构建统一的行业数据字典和数据资源池,推动行业生态的形成,发挥规模效应,从而实现标识应用的规模化升级,真正织就一张覆盖广泛、功能强大的数字脉络,驱动产业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