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年轻人的就业选择,都是观察时代脉搏跳动的鲜活注脚。近年来,一股令人瞩目的新趋势正悄然改变着就业市场的格局:曾经被视为“逃离”的对象,制造业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重新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持续提升的热门领域。招聘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企业收到的应届生简历数量呈明显增长态势,尤其是那些聚焦“高精尖”技术的先进制造企业,更是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的目光,俨然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从“避而远之”到“趋之若鹜”:制造业的“逆袭”密码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年轻人的就业观发生了如此显著的转变?这场人才流动的潮汐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产业结构的深刻更迭与 dynamism。
过去,不少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传统、重复、低附加值的劳动模式。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制造业早已不是昨日模样。尤其是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的转型升级,为制造业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
智造驱动,就业新“蓝海”显现
在一场规模盛大的秋季毕业生招聘会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汇聚了1325家招聘单位,其中近半数是高新技术企业。约2.5万名毕业生涌入会场,在代表未来的朝阳行业、科创企业展位前,甚至出现了排队咨询的景象。一位能源与材料专业的研三学生小袁表示:“我主要冲着那些有潜力、薪资待遇好的行业和公司来的。”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猎聘等招聘平台的大数据显示,2023届应届毕业生的投递意愿增长最快的行业赛道中,智能制造、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模型位列前茅,同比增幅惊人,分别达到303.12%、297.27%、235.25%。与此同时,曾经的“流量明星”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在毕业生投递占比上则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机械制造行业,其占比由2021届的4.47%显著攀升至2023届的9.14%,成为15个行业中上升势头最迅猛的一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博也证实,该校2023届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就业的人数达到1266人,占比高达26.64%,创下历史新高。
“高精尖”引领,薪酬与前景的双重吸引
年轻人“脱虚向实”的就业选择,既是对激烈就业竞争的一种理性调整,更是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同与期待。
“毕业生们越来越青睐的,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头部企业。”猎聘副总裁把冉分析道,“相比于传统制造业,他们更渴望进入的是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管理、运维等前沿岗位。”
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增长点。电气机械、汽车、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韧性强的“新实力”产业崭露头角。这为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新选择和发展新空间。例如,某领先的绿色能源科技公司,其业绩持续强劲增长,用人需求,尤其是工程师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2023届校园招聘人数超过9000人,较去年增长了50%。
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机会,更是令人心动的薪资待遇和广阔的职业前景。数据显示,在招聘人数最多的10个新兴赛道中,有8个2023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超过了15万元。其中,智能制造、AIGC、AI大模型等“含金量”最高的赛道,平均年薪更是分别高达33.02万元、30.36万元、27.99万元。在全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宏观背景下,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固有印象正在被颠覆。
人才“潮涌”下的挑战: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渴求
尽管大学生的回流为制造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壮大了人才队伍,激发了创新活力,但不少企业却面临着新的困境:当前的人才供给,依然难以完全满足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速,高端人才的短缺问题愈发凸显。
许多制造企业坦言,虽然收到的简历数量可观,但要从中筛选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却并非易事。即便应聘者拥有相关专业背景,其知识结构和技术认知往往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尤其稀缺的是具备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我们最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工程师,这个岗位我们曾经招聘了半年都未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各家行业都在激烈争抢。”一家知名汽车动力总成工厂的总监廖长青感慨道。另一家叶片制造企业的副厂长曾敬平也表示:“虽然我们的叶片生产线已经建成‘无人车间’,但仍需要少量掌握机械加工、数控等实操技能,同时又懂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运维人才,这正是制造业转型中最紧缺的人才类型。”
根据行业研究报告,当前的高端数字化人才缺口高达数千万。为了更好地引导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相关职业分类已经新增了大量数字职业,重点设置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细分新职业。
协同育人,解锁就业潜力新天地
正视人才供给的缺口,相关机构正在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的培育项目,聚焦智能制造、大数据、集成电路等前沿新领域,每年培养培训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同时,各地也正加强人才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通过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有效地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释放出更巨大的就业潜力。
众多高等院校也紧随产业发展的脚步,积极探索深度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将企业实际所需的核心技能和前沿认知“前置”到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旨在促进人才供需更加匹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年轻人积极拥抱制造业的变革浪潮,成长为市场真正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困扰业界的“制造业招工难”和“青年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将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和可持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