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千千万万的工业制品中,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便是一个完美的例证。它虽不起眼,却是工业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从精密的腕表手机,到风驰电掣的汽车高铁,再到遨游太空的航天器,处处可见其不可或缺的身影。学名“紧固件”的它,因其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汽车制造、能源机械、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被形象地誉为“工业大米”,而我们,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大米”生产之地。
然而,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这枚“工业大米”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产业链下游对高强度、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紧固件需求的日益增长,过去那种以低技术含量、低质量、低附加值、弱品牌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已然难以为继。紧固件产业的提质升级,势在必行,而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无疑成为了众多企业破茧成蝶的关键突破口。
数字化改造:重塑企业管理新范式
数字技术的引入,首先为紧固件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河北邯郸永年区,一家专注于钻尾螺丝生产的企业,通过打造高端化、绿色化的数字化车间,成功破解了长期困扰的成本上升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难题。数据流的精准捕捉与分析,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透明可控,从而实现了更精细的成本管理和更稳定的质量保障。
在浙江宁波,另一家紧固件公司的实践则展示了数字化在仓储物流领域的强大潜能。一个高达24米、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立体智能仓库,通过自动化技术,将仓储发货、盘点、清仓等步骤全面智能化。从拣货到装车,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装满一个标准集装箱柜仅需25分钟,整体装车效率提升了30%。这些案例无一不表明,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管理,能够以数字化方式优化企业运营流程,显著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智能制造:效率与创新的双重驱动
如果说数字化改造是优化企业“大脑”和“神经系统”,那么智能制造则是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体魄”。在湖南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的车间里,传统人工操作被一台台灵活伸展“手臂”的机器人所取代。它们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完成调质热处理、热锻、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一系列复杂操作,使得预埋螺套的加工时间缩短了70%,产量提升了72%。
这家企业在涵盖研发设计、采购供应、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控、企业管理、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加持下,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个细分领域系列产品的创新突破,其中风电预埋螺套产品更是稳居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这充分证明,善用数字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是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
工业互联网:构建生态协作新引擎
数字化的力量远不止于单个企业的内部优化,它更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企业与广阔的行业生态紧密连接。在浙江宁波,紧固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该平台面向紧固件行业提供全面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通构建人、机、料、法、环智慧互联的企业“内链”,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共享、智慧化协作的“外链”。
通过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了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让整个产业链条变得更加协同、更具韧性。
从“小螺丝”看“大趋势”: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螺丝钉产业的这场深刻转型,正是当下我们传统制造业拥抱数字化浪潮的一个生动缩影。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推动传统行业企业科学高效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端紧固件市场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
直面挑战、抢抓机遇、锐意创新,这枚“工业大米”正以其充满智慧的新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据优势。它不仅代表着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坚定步伐,更成为了推动产业体系整体升级,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例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原本不起眼的“小螺丝”,正在支撑起更加宏伟的“大制造”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