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正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继工信部批准组建国家石墨烯、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创新中心后,我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总数已达到26家,涵盖36个重点建设领域。按照既定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40家,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制造业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务实导向:创新中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
对于已经批复的这些创新中心,工业云制造(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教授周受钦表示,工信部批复的2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均体现了务实的特点。例如,光电子、机器人、燃气轮机等领域的创新中心,都精准地指向了具体的技术创新方向。这预示着,未来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更加注重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技术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深度解读:工业云制造——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方案
工业云制造,作为36个重点领域之一,其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备受关注。尽管尚未获得工信部批复,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周受钦认为,工业云制造的核心在于找到能够量化、可衡量的关键共性技术,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工业云制造是中国在新工业环境下解决智能系统的一个方案。”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郭亮一语道破其内涵。区别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工业云制造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旨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制造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升制造效率。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刘永奎看来,工业云制造的建设既要解决制造资源量大面广带来的挑战,也要在制造领域应用云计算技术。“制造与计算存在差异,制造场景多样,需要针对不同场景定制虚拟化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从云计算的角度理解云制造,也要从制造的角度理解云制造。”
服务为本:云制造的核心优势
云制造的关键在于服务在云端的“运行”。刘永奎强调,这里所指的服务,不仅包括内存、带宽等软件服务,还包括机器人、机床等硬件服务。云制造强调设备之间在云端以服务的形式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实现灵活、高效的生产。
同济大学研究员凌卫青认为,云制造的核心是一种服务模式,通过云端资源管理和调配,构建一个虚拟的云工厂,服务于上层的制造生产应用。相比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制造更侧重于制造资源服务,强调制造资源的服务化和共享。
挑战与机遇:工业云制造赋能生产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工业4.0,还是工业云制造,其核心目标都是利用技术赋能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顶层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完美结合。
标识解析体系是顶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网络研究所副所长张旭介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经从起步期进入发展期,从二级节点建设进入到企业节点建设阶段。
对于工业云制造而言,意义重大。传统的制造模式下,企业管理供应链,容易出现编码不统一、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问题。而通过建立行业统一的标识解析体系,即使数据不打通,也能通过标识解析的桥梁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
同济大学研究员凌卫青还以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为例,探讨了平台建设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复杂性挑战: 解决不同工业设备、连接方式和协议的兼容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全球合作伙伴体系支持。
角色定位挑战: 平台建设方需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需要慎重考虑。
安全与隐私挑战: 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与用户的隐私,是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
盈利模式挑战: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平台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结语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开启了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工业云制造作为其中极具潜力的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服务模式、完善基础设施,解决面临的挑战,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最终驱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