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六十余年里,人工智能(AI)经历了从萌芽到沉寂再到复兴的漫长历程。早期,由于技术和理论的限制,AI研究一度陷入低谷,许多专家学者变成“坐冷板凳”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早期AI的发展策略——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强烈依赖于明确的因果关系,试图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知识库建设庞大繁琐,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专家系统的局限性与技术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开发专家系统几乎成为AI研究的主流。工程师们用Prolog和Turbo Prolog等逻辑编程语言,试图建设覆盖海量知识的系统,结果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条规则,开发维护成本之高令人望而却步。更为重要的是,专家系统强调因果关系、确定性和规则推理,在高度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制造场景中难以应对。
90年代,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科技的变革,AI渐渐开始迎来转机。那时,学界开始关注“数据驱动”的方法,推动机器学习的发展。借助大量数据,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算法逐步崭露头角,为AI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转变,逐步推翻了过去“靠规则、靠知识库”的思路,启动了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AI范式。
大数据与神经网络的崛起,开启AI黄金时代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内,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工智能的格局。深度学习以其多层神经网络的强大特征提取能力,成功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这一系列突破,使得AI技术应用范围极大拓展,有效改善了传统专家系统的缺陷,也为制造业带来无限机遇。
实际上,大数据技术强调的是“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它通过识别大量数据中的统计关联,建立模型,从而实现预测、识别和决策。这一特性,正好契合现代制造业对复杂数据的处理需求。例如,制造设备的状态数据、生产线的实时监测、多品种、多工艺的生产调度,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关联分析实现智能优化。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实践应用
从技术角度来看,当前有八项主要的AI技术正在制造业中得到应用,它们共同塑造了装备制造的智能未来:
深度学习算法:用于产品缺陷检测、工艺优化、预测维护等,提高检测精度和生产效率。
增强学习算法:实现生产调度自主优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和需求。
模式识别算法:识别生产中的各种工艺缺陷和异常情况,降低不良品率。
机器视觉算法:实现自动化的质量检测和装配引导,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数据搜索方法:快速筛选和分析海量制造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
知识工程方法:融合工程师的经验和知识,构建动态、可更新的知识库。
自然语言理解:实现虚拟助手与工程师、操作员之间的自然交互,提高工作效率。
类脑交互决策:模拟人类大脑的决策机制,为复杂生产问题提供更贴近人类思维的解决方案。
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制造场景,可以实现“自感知、自适应、自学习、自决策”的智能制造系统,极大提升制造流程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的核心问题:知识、层次与环节
智能制造要成功,必须破解三个核心难题:
一是知识库与知识工程。制造知识包括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加工人员的操作技巧、管理人员的策略方法以及售后服务的经验。这些知识宝贵且动态,不能一成不变。利用先进的知识工程和动态感知技术,将这些知识变成“活的”数据库,实时更新和优化,成为智能制造的“血脉”。所谓“知识是制造业的灵魂”,无人能替代的人才和经验,经过数字化、知识化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制造的三个层面。即制造对象的智能化(智能装备、智能工件)、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智能调度、智能控制)和制造工具的智能化(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具)。尤其是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是实现高效柔性生产的保障。
三是四个关键环节。从设计、加工、装备到服务,每个环节都需实现智能化。特别是智能设计,被认为是引领整个智能制造的重要推动力。智能设计不单是数字化,更要实现“联网+自主创新”,通过模拟、仿真、优化等手段,设计出更创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
结语:创新驱动,智领未来
未来的制造业,必将成为以智能为核心的重要引擎。借助深度学习、增强学习、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企业可以构建高度自主的生产系统,实现“从订购信号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化。尤其是在创新设计环节,通过智能设计引领企业发展,将突破单一产品的限制,快速满足多样化、多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实现智能制造,不仅依靠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高度协作,企业文化的转变,以及人才的持续培养。只有在知识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迈入制造业的新时代。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动力,引领制造业迈向更加高效、绿色、灵活的未来。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不断突破,更需要我们对创新的无限追求与执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