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上海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全球制造企业竞相关注的“热土”。这里不仅拥有完备的智能工厂生态圈,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遥遥领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字化“朋友圈”。正如制造业专家所言,上海的数字化优势在于“找不到机房和服务器”,这简洁的描述道出了这座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上的成熟与领先——无论是人工智能算力、基础算力还是超级计算机,用户都可以在城市的角落轻松找到专业的服务机构,实现“触手可及”的高效创新支持。
以目前上海的算力指数为例,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建设中的5G室外基站超6.9万个,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底座”。超前布局的“双千兆”网络,即高速5G与千兆光纤网络,已成为支持新一轮工业变革的核心基础。如此先进的网络基础,不仅极大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更为智慧工厂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凭借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上海已将智能制造的“引擎”驱动到极致,形成了独具优势的产业生态。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深刻感受到基础设施带来的变革。例如,上汽乘用车的临港基地便是鲜明的代表。该基地充分利用5G技术的高带宽和低延时特性,将荣威、名爵、智己等品牌的智能软件灌装升级到室外3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链路连接,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人员作业的精准度。企业通过这种数字化“全景管控”,使得生产流程更智能、更高效,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海外企业望尘莫及的智能制造实践,正是得益于上海在基础算力和网络布局方面的先行布局。
不仅如此,上海在智能工厂的“诊断”、“开药方”乃至“药房”建设方面也已完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上海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任吉表示,为了帮助“中腰部”企业跨越数字化升级的门槛,上海推出了信息基础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类似于“智能工厂的淘宝店”,汇聚了成熟的信息基础设施产品、示范场景、优质运营商和服务商,使企业能够“抄作业”、借鉴经验,降低试错成本,加快转型步伐。这样的创新不仅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快步跑”,也为全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跃升。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上海曾在2021年成为国内第一座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的大城市。这一成就的背后,正是智能工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如今,上海正积极引导区域内一万家规上工厂进行信息基础设施的评估,量身定制符合企业特性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一业一策”、“一厂一案”的推进策略,确保了不同企业在数字化变革中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在未来几年,上海将继续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力争实现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智能化全覆盖。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以数字化为驱动力的产业生态体系。这不仅会带来生产效能的提升,还能助力企业不断创新、拓展新市场。
在全球制造业全面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下,上海以其超前的基础建设、大规模的产业数字化实践,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风向标”。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犹如一张坚实的网,将制造企业紧密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可以快速响应变化、持续创新的生态圈。这不仅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屏障”到“边界”的突破,更为实现产业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未来,依托这些先进的基础设施,上海制造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舞台,展现出无限的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