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坚实底座,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去年以来,尽管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回升势头,但国际环境的异常复杂性、“脱钩断链”的外部压力,使得关于“产业链外迁”“中国制造优势消减”的讨论不绝于耳。
然而,在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中央释放出明确而坚定的信号:“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置于2024年工作任务的首位。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对当前挑战的回应,更是对中国实体经济未来竞争力的深刻布局。从前沿的技术突破到一线企业的实践案例,再到专家的精准解读,中国制造正以清晰的路径,展现出其持续保持竞争力和实现稳健发展的强大底气与内在韧性。
挑战下的坚守:核心技术铸就安全堤坝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动荡、大国竞争的加剧,以及竞争对手在机器人等高精尖领域的积极布局,中国制造业的首要任务是握紧核心技术的“命脉”。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代表以自身企业为例,有力地证明了“突围”之道:通过实现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新松不仅增强了自身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更加速了产品出海的步伐,有效提升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这说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规模与结构的“双重稳定”: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
尽管外界存在各种论调,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体量与稳定性依然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
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1.7%。制造业的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拥有规模优势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对于“产业链转移”的论断,需要进行辩证分析。诚然,受成本驱动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可能向外转移,这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客观规律。但更重要的图景是中国的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性升级”。
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代表以纺织业的转型为例阐释了这一逻辑:虽然基础加工环节可能外移,但中国在高附加值环节,如高性能纤维制造方面,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3年出口额逆势增长14.4%。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量位居全球首位。这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去低端化、向高端化攀升”**的必然过程。
竞争力的新内涵:从规模优势到体系化集成
新一轮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物美价廉”,而是体现在高水平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强悍的创新协同能力上。
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正日益凸显。我国已形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8家国家高新区,这些园区正构筑起强大的产业生态。去年,体现集成能力和配套实力的装备制造业出口额高达13.47万亿元,“新三样”产品出口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标志着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正加速赢得全球市场。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代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指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体系是确保产品畅行世界的核心要素。在关键赛道上,中国不仅拥有全产业链的完备性,更培育出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全球顶尖企业的核心配套商。即便是深耕本地的国际巨头,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其零部件本土化率也已超过95%,这恰恰证明了中国产业链的深度粘性和无可替代性。
坚实的底气:完整的体系与巨大的市场
中国制造的底气,来源于其无可比拟的完整性和内生动力。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这提供了任何外部冲击都难以撼动的产业基础。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确保了创新成果拥有快速验证和迭代的空间。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代表所言,正是这种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内部需求,共同构成了中国制造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强大韧性。
面对外界“脱钩断链”的企图,中国制造的实践给出了自信的答案:供应链是与时俱进、互相成就的。它不仅展示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更体现了与全球伙伴“同生共赢”的合作精神。中国,无疑是全球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