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制造产业不断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迎来全新机遇。在2023年“工赋上海”创新大会上,来自各大特色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的代表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路径,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这一系列前沿举措不仅彰显了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也为行业的未来注入无限动力。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数字化转型,则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效、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议期间,相关负责人强调,将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园区的广泛应用,通过“百城千园”活动,助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这一计划旨在打造覆盖广泛、深度融合、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为制造企业提供更丰富、更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将更加凸显。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的负责人指出,将不断丰富“工赋上海”的内涵,鼓励“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不仅意味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更包括制定符合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确保数字化转型的规范有序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平台将携手合作,共享技术优势,推动区域工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此次大会还特别强调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中国联通装备制造军团提出,将打造“工赋智联”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供需对接服务。这一平台将打通政府、企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产业链环节,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为企业提供立即可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降低转型门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
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已不可逆转。今年年初,一项由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灯塔工厂”榜单正式发布,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入选,成为国内流程化工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灯塔工厂”。这个荣誉不仅代表着其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方面的领先水平,也标志着企业在产业升级道路上的重要突破。自2019年起,华谊新材料便全力推行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的智能监控和过程优化。结果显示,企业在环保、资源节约以及产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温室气体排放降低5.2%,主要原料浪费减少20%,员工平均产量提升31%。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引擎。”华谊新材料的领导表示,转型的过程虽充满挑战,但只要持续投入、不断优化,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工厂内的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不停歇,通过视频和气味识别技术,实时监控生产环境及设备状态,提前预警潜在风险,有效保障生产安全。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优化模型不断调整生产参数,使制造过程更智能、更高效。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环保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绿色制造树立了新标杆。
除了企业的成功案例,行业专家也纷纷指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强调:“如今,数据不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变成了推动生产和创新的关键要素。”他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会更加紧密,未来的制造业将是一个数据驱动、流程智能、资源优化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在交通、物流等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提升生活品质。
然而,数字化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部分企业反映,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阵痛”和“难点”不容忽视。对此,行业专家建议,加强标准制定,提升技术平台的兼容性,建立全方位的数字化诊断和服务体系。根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到2025年,预计所有规模以上的制造企业将完成数字化诊断,80%以上的企业将实现转型升级。为此,相关部门已开始推动数字化诊断工作,通过“问诊”企业,精准开出数字化“处方”,帮助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辅之以标准的制定、平台的搭建、服务商的筛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转型生态。
展望未来,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企业的选择,更成为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要素将深度融合,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不断创新和合作,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激发更大潜力,推动产业迈向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未来。
总结来看,2023年的“工赋上海”创新大会充分展现了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园区与平台的合作共建、企业的技术创新、标准的制定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善,都将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而在这场变革中,只有不断拥抱数字技术、深化应用实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制造业的未来,每个企业、每个环节都应成为这场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共同迎接一个智能、绿色、高效的新制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