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最新发布的“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和“2022年中国云计算发展指数”显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过去一年中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连续四年保持超过15%的高速增长,彰显出其日益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工业互联网作为连接传统制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桥梁,正在逐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从机械臂的灵活操作到电子看板的实时监控,再到“黑灯工厂”全天候不间歇的生产体系,无一不体现出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升级。如今,智能化生产场景已成为工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详细反映了这一趋势。通过与全国6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对接,以及利用工业设备、工业模型和工业应用程序的动态监测,研究数据覆盖了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能源等41个工业大类。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达到251,同比增长17.23%,连续四年维持在15%以上的高速增长区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工业APP的数量迅速扩大,到2022年底已超过29万个,比2021年增长了54.16%。这表明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对于数字化工具的需求不断攀升。
工业互联网不仅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也是实现“智造”目标的核心支撑。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22年,工业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45个产业大类中,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其应用的普及率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45%,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提供坚实基础。各行业企业纷纷通过引入智能设备、构建工业云平台,极大地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的结合,使工业互联网的赋能效应逐步显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丽指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推进,服务企业的数量和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增强。”行业的快速变革,也促进了新产业的兴起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工业内部的数字化升级,云计算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成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云计算发展指数》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用云规模占比达到11.6%,显示出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逐步渗透。云计算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更为企业提供了弹性扩展和高效协作的平台。
行业专家指出,现代制造企业正逐步拥抱“上云用数赋智”的理念,将云服务与工业应用深度融合。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多彩。企业可以实现更智能的生产调度、更精准的质量控制,以及更灵活的供应链管理,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长远来看,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工业互联网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迈向高质量、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的深入普及,工业互联网将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激发产业创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对于每一个致力于创新与发展的企业而言,把握工业互联网的浪潮,将是开启未来智能制造新时代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