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革:2022机器人产业发展新篇 & 未来展望

   2025-08-13 工业品商城162
核心提示:2022年,全球机器人领域可谓是精彩纷呈,新技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更是引人瞩目。小米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与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的先后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成为产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

 2022年,全球机器人领域可谓是精彩纷呈,新技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更是引人瞩目。小米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与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的先后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成为产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指出,在硬科技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研发、持之以恒投入,才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优必选科技正是凭借着十年深耕,积累了1500多项技术专利,在人工智能算法和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历经多次迭代,实现了成本可控和稳定量产,并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提供了长达六个月的接待导览服务,这是首个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真正商业化落地的里程碑。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中国将大有可为。” 周剑充满信心地分析,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已生产出人形机器人成品的国家之一,占据了先发优势。同时,中国拥有着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这种独特的优势难以被其他任何国家所替代,并且会随着产业更替而日益完善。此外,中国还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新一代年轻人对技术革新有极高的接受度,这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阻力,加快了产品迭代优化,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顶端优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智库执行总裁韦玉怀认为,老龄化加速和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得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为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展望2023年,随着相关规划的发布,机器人产业将与更多行业深度融合,在消费及投资复苏的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整体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将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基础,行业进入较为稳定的成长期;而服务机器人由于拥有更广阔的细分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的机遇。

产业发展中的挑战与突破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诸多机遇,但挑战依然存在。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74亿美元,2017年至2022年年均增长率达22%。其中,2022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87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65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22亿美元。

 “预计到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美元,2022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1%。” 韦玉怀预测。

 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正通过自主创新和全产业链布局来提升竞争力。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汇川技术、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等企业正在奋力追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科沃斯、优必选、康力优蓝等本土优势企业在家用清洁、教育娱乐、医疗康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韦玉怀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产业链规模、应用生态等方面具有优势,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但仍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当前,虽然在电机、减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国产厂商已经实现技术突破,但与国际领先厂商相比仍有差距;在控制系统方面,国产控制器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方面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不足;机器人的感知系统,更是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当前国内机器人难以满足一些企业对产品稳定性、可靠性、适用性的需求,这导致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从而形成供需信息不对称。

 “国外的机器人产业在解决应用问题上比我们成熟,这是经过多年迭代的结果。” 宋晓刚强调,“现阶段,我们在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已有一定储备,若要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就要让产品进入应用创新阶段,通过应用加快产品、技术迭代,并找到研发创新的难点堵点,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政策驱动,供需协同,共筑未来

 韦玉怀指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从汽车、电子、金属制品等重点行业,逐渐向纺织、物流、制药等行业扩展。服务机器人方面,清洁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是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最好和增速最快的领域。

 相关规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宋晓刚表示,相关部署将有助于“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此次规划的出台,旨在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高水平推进“机器人+”的应用。未来,随着政府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加速,供需对接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将重点遴选应用成效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和典型场景,加快推进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创新。

 “机器人应用广度深度将加速拓展。” 韦玉怀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进入快车道,全面带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甚至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全面繁荣。一个由智能机器人赋能,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未来正向我们走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