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江苏,这位制造业的领军者,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姿态。 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的它们,早已洞悉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期,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极布局,江苏正书写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新篇章。
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突破600万辆大关。 在位于江苏常州,一家专注于动力电池生产的企业——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加紧作业,全力冲刺四季度的订单目标。
该公司党总支书记 王文珍表示:“我们四季度订单充足,所有的电芯产线、模组PACK产线已满负荷运转。 内部已组织工程和设备团队深挖各产线的潜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力争在四季度产出再创新高。”
常州,作为制造业重镇,拥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 40%的规上工业企业从事装备制造。 常州紧跟时代步伐,瞄准了新能源汽车这一极具潜力的赛道,积极布局动力电池领域全产业链,涵盖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 正因为如此,常州已经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例如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副总裁 李冠华说道:“这里既有电池产业,也有很多新材料,包括新能源领域的光伏储能,整个在常州来讲,新能源的布局是非常完善的。”
目前,常州的新能源整车产量已占据江苏的半壁江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有四家落户常州。 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位居全国前列,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这一切都离不开江苏对于未来发展的精确预判和坚定投入。
精准发力,补链强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面对未来,江苏各地正积极行动,精准发力重点产业,补齐补强产业链, 推动一个个新项目落地生根。 此外,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也是关键举措。 积极推进经贸团组“走出去”,对接海外项目,为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苏州张家港,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新生产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是该企业除欧洲总部外的全球首个同类产品生产基地。 预计到2024年,一批具有全球领先技术的汽车底盘零部件等产品将从这里下线。 未来,苏州还将围绕汽车、芯片半导体等主导产业,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强市。
张家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三部部长 董松梅表示:“现在我们更侧重的是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补链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来进行招商引资。”
补短板、强弱项, 在江苏无锡江阴,一家致力于大工件自动化喷涂装备研发的企业,正在进行机器人喷涂测试。 这家仅有十几名员工的企业, 核心成员都是当地通过科技招商新引进的人才。
智绘机器人科技(江阴)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田涛表示:“我们是清华大学的团队,当时过来也就十几个人,当地政府给了三百多万的资金支持,现在已经开始投产。 我们今年已经做到100万的订单,明年目标是2000万。”
无锡,作为江苏的工业重镇,也在积极应对科创资源紧张的问题。 今年,无锡制定了引进8000家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大力推动科技招商。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多地建立了30多个科创飞地,设立市外孵化机构。 与此同时,还投入30多亿元建立科创载体,供人才团队“拎包入驻”。
无锡科技局副局长 刘红表示:“我们的科创飞地也是发挥了一个科创前哨的作用。 在离高校和科研院所最近的地方,第一时间去捕捉到科技创新的信息。”
江苏已经拥有8.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引领性企业仍然稀缺。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江苏正积极引进更多科技型企业,优化政策,助力这些企业成长壮大。
江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副处长 张迪表示:“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向企业的集聚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全省的主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更加迈进。”
目标明确,行动坚决:经济稳健增长的信心与决心
从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到紧张有序的招商引资现场,无不体现着江苏“勇挑大梁”的决心和信心。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江苏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7%,延续了恢复增长的良好态势。 最近,南京等地又出台了“稳经济挑大梁一揽子政策举措”, 一系列硬核举措既着眼于落实宏观政策、扩大有效需求,又聚焦于稳定市场主体,保障基本民生, 通过减税降费、银企对接、加快推动消费新模式等方式, 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江苏制造业的成功秘诀,在于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坚定的创新决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江苏制造业将继续领跑中国经济, 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