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活力的经济版图中,江苏无疑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实力选手”。 坐拥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集群的规模占据了制造业总产值的七成。 并且,在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产业群体中,涌现出一批在各自领域内独具优势的“小巨人”企业。 面对时代赋予的重任,如何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 江苏给出的答案是:聚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
那么,江苏是如何践行这一战略的? 让我们借由一个个鲜活的企业案例,一探究竟。
技术创新与效率飞跃:智能制造的“加速度”
位于南京溧水区的一家印制电路板企业,其智能化产线正在试生产,为我们展现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的景象。 生产车间内,机械臂精准作业,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物流小车穿梭不停,完成物料的输送和接收。
“传统工厂的设备报废率大约是0.6%,而现在已经降至0.1%以下,”企业负责人董晓俊分享道,“以前生产一块100平方米的线路板,交货周期需要两周,现在缩短到8天。” 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降低,仅仅是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显性收益。 更为深远的,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深刻变革。 如今,客户评价企业的标准,已经从简单的“名片”转移到产线的表现、产品的品质、乃至整体的支撑能力。 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深耕核心技术:突破限制,铸就“冠军”
在江苏常州的恒立液压总部,我们看到了一个专注于液压件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尽管产品种类不多,但恒立液压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打破了国外对关键技术的垄断,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知识产权管理部经理李冬明正在积极推进超大重型油缸项目的建设。 预计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将新增2800吨非标定制超大重型油缸的生产能力。 “实施重大固定资产项目后,公司实现了从年销售额不足20亿元,到突破90亿元的巨大飞跃,也彻底摆脱了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李冬明感慨道。 恒立液压的成功,正是对“掌握核心技术,方能立足”的生动诠释。
“扶上马,送一程”:梯度培育,赋能未来
智能化改造并非易事,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实现全面转型。 在江苏,目前就有3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为了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地正积极构建“专精特新”的企业培育梯队,为制造业的中坚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江苏建立健全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完整体系。 通过免费诊断、分行业指南、专项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专属政策措施,为企业在“专精特新”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重点关注自主可控,围绕重点产业链,梳理建立“卡脖子”技术产品清单和技术攻关项目库,在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自主供给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并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要素汇聚方面实现新突破。
集群联动,链式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江苏正在制定并实施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并积极开展“群链企协同行动”, 旨在打造若干世界级集群和10条卓越产业链。 这一宏伟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目前已有10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 这无疑是江苏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江苏制造业的“集群密码”: 依靠技术创新驱动, 拥抱数字化转型,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强化集群联动。 这种战略,不仅为江苏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苏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驱动着经济发展的蓬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