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数字基石与区域范例

   2025-07-24 工业品商城19
核心提示: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实力跃升的质变。先进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和全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迈进。这其中,智能制造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实力跃升的质变。先进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和全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迈进。这其中,智能制造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旨在发挥试点引领作用,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中国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上的坚定决心和系统性布局。而作为支撑智能制造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的数字底座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连接设备、生产线、工厂、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神经中枢”和“操作系统”。它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应用和决策的强大能力。

 2022年10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两项重要的国家标准:GB/T 41870-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 和 GB/T 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 第1部分:总则》。这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发布的首批国家标准,对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 《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 旨在推进平台规模化普及应用,提出了覆盖平台应用全局、全过程、全要素的应用能力与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企业挖掘应用瓶颈,科学提升平台应用成效。

• 《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 第1部分:总则》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系列国家标准的基础性文件,明确了企业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用方法,引导企业加快构建基于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

 这些标准的发布,不仅为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明确指引,也为评估平台应用效果提供了统一尺度。目前,这两项标准已在全国31个省市、300余个城市和80余个细分行业的3万余家企业开展了应用验证,其形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和“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等关键指标,已被纳入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文件(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有效支撑了有关战略规划的实施和跟踪,促进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当前,国内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15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平台在提质、降本、增效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下一阶段,相关部门将继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重点标准的研制和宣贯推广,加速平台创新发展,构建多层次、全场景的应用产业生态。

智能制造体系:从设备到生态的五大层级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构建了一个复杂而交错的大规模系统,它从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功能三个维度实现了全面的优化管理。这一系统层级从微观到宏观共分为五个层次:

1. 智能设备层级: 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包括具备智能功能的控制器、传感器、仪表、机床和生产线等生产设备。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 智能车间层级: 在此层级,智能设备被整合进车间管理,实现工厂和车间生产管理的智能化与可视化。

3. 智能企业层级: 这一层级不仅涵盖智能设备和智能车间,更将智能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设计、智能运营等所有企业运营环节纳入智能化范畴,共同完成任务,实现企业层面的高效协同。

4. 智能供应链层级: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智能供应链管理拓展至产品生命周期所有环节,涵盖相关行业、企业及客户关系的智能管理。

5. 智能生态层级: 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层次,智能生态系统是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等不同层次系统在企业中相互作用的体现。它涵盖企业在产业链、产品价值链和生产要素供应链中的整合,最终形成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智能供应链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

江苏实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减、乘、除”战略

 在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战略的指引下,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被概括为“加、减、乘、除”四字诀,成为区域制造业转型的典型范例。江苏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拥有5个产值超万亿元的行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做“加法”:全力做大增量,构建产业“航空母舰”。

江苏省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卓越产业链,持续推动强链补链行动计划,有效引导投入。十年来,累计建成投产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5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5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2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4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占比接近48%。这体现了江苏在高端制造、新兴产业领域的持续投入和集群化发展。

2. 做“减法”: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江苏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决遏制各类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通过腾退发展空间,导入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项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绿色转型,追求可持续发展。

3. 做“乘法”:强化科技赋能,塑造先发优势。

江苏省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前沿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环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对5万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省“灯塔工厂”数量达到8家,位居全国第一,彰显了江苏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导力。

4. 做“除法”:破除各类卡点堵点,优化营商环境。

 江苏省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旨在让国有企业敢于担当、民营企业敢于闯荡、外资企业敢于投资。通过优化政策、简化审批、规范市场,清除阻碍企业发展和要素流动的障碍,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和资本选择江苏、扎根江苏,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用,江苏省不仅推动了自身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国提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这套策略的成功实施,正是中国制造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实现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竞争力提升的生动缩影。

展望未来:中国产业链的全球领导力与人才引擎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将继续以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入应用为驱动,以人才为基石,以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为支撑,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领导作用,最终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驱动:迈向制造强国的核心支撑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还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领先,以及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辛勤付出与卓越创新。迈向智能制造的更高层级,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普及和应用的大背景下,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驾驭复杂的智能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算法开发、系统集成和智能决策。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持续加大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的培养、吸引、集聚和激励力度,完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高端智力支撑和创新活力,才能确保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速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