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OEM设备制造商的“研产供销服”数字化转型之路

   2025-07-25 工业品商城14
核心提示:在智能互联的时代浪潮下,数据驱动的智能体验和服务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并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逻辑。这种变革的力量不仅限于消费互联网,更深刻地影响着产业互联网领域。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动者,行业领先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通过有效利用

 在智能互联的时代浪潮下,数据驱动的智能体验和服务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并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逻辑。这种变革的力量不仅限于消费互联网,更深刻地影响着产业互联网领域。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动者,行业领先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通过有效利用数据与数字化服务,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拓展营收渠道、加速客户忠诚度建设,最终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行业未来。

 过往,设备销售后的服务往往被视为一种附赠的“额外福利”,或者限定在保修期内。OEM厂商面临着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如何在设备交付后,持续提升并维持客户价值。多年来,这部分潜在的客户价值大量流向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或维护合作伙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机器故障或日常维护造成的停机停产,其代价已变得难以估量。用户对服务的期望显著提升,对主动、智能、高效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面对市场变革,OEM厂商亟需通过预测性维护和互联服务等数字化手段,深度挖掘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将服务业务化,实现服务数字化,成为了OEM厂商价值重构、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全新赛道。

 OEM厂商数字化服务转型的第一步是全面升级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涵盖安装、维修、保养、远程服务、备品备件供应以及产品改进等多个维度。其中,数据流动的效率与质量至关重要。过去,即使收集了大量数据,也很难精确判断哪一台设备何时需要维修保养或更换零部件。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数据能够实现双向反馈。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OEM厂商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更主动地进行管理、支持,甚至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整体服务效率。

 对于用户而言,过往的服务往往是被动响应式的,或仅仅基于预定的时间安排。而今,设备变得更加智能,能够主动“表达”自身状态和需求。它们会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和周期,智能地建议何时进行系统、工位、设备、产线,甚至整个车间的维护。这意味着,OEM厂商可以在部件或组件发生故障前,就主动与所有者取得联系,提供预防性维护服务,从而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这种前瞻性的服务模式,是OEM厂商相对于第三方服务商的独特优势。

 除了完善售后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全新的服务模式并推动其商业化运营。过去,售后服务往往是被动的、被强制要求的。未来,OEM厂商将越来越多地围绕设备提供增值服务,从而捕获全生命周期的客户价值。

“研产供销服”数字化转型:构建未来竞争优势

 OEM设备厂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帮助客户实现核心业务目标,还在克服创新障碍、加快产品上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客户也越来越期待OEM厂商能够在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供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OEM厂商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其产品、服务、内部流程以及人才队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技术迭代将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动力。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OEM厂商是典型的“研产供销服”一体化运营的典范。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计划、销售通路,到最终的服务运营,每一步都实现了价值的传递与升华。在当前阶段,OEM厂商的技术迭代主要体现在“研产供销服”这五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具体包括数字孪生技术、开放自动化技术、柔性输送系统以及物联网云服务的应用。

01 数字孪生:加速产品创新,优化服务体验

 数字孪生技术贯穿设备从构思、设计、制造到销售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借助数字孪生软件,OEM厂商可以在机器制造之前,创建实体设备的数字模型,进行虚拟设计和调试,从而改进和验证产品原型,降低风险和质量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在生产制造阶段,数字孪生可以大大缩减生产中的现场软硬件调试时间,过去需要在现场进行的程序调试,如今可以实现全虚拟化、安全、高效的完成。

 在销售环节,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动态销售演示方案,以可视化方式向客户展示最终产品。在设备运行和服务阶段,数字孪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用户可以利用数字孪生对机器进行维修维护和操作员培训,OEM厂商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改进对用户的服务,以虚拟方式改进和测试软件升级,减少机器停机时间,实现整个价值交付的延伸。

02 开放自动化:构建更高效、更灵活的机器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OEM机器设备的大脑,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成本、性能、互联互通性及可维护性。业界一直在寻求更开放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性能和可维护性。从最初采用通用IPC替代专用控制器,到后来的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开放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的PLC编程系统标准IEC 61131-3,都推动了机器自动化控制系统从专用、封闭走向通用、开放与互联互通。然而,这些技术的进步仍然未能完全解决自动化系统的即插即用、软件可复用以及硬件通用的难题,直到近年来,分布式控制系统标准IEC 61499的兴起,为全开放自动化带来了新的曙光。

 特别是施耐德电气在2020年10月发布了基于IEC 61499的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开放自动化技术在OEM机器设备上的应用。得益于IEC 61499标准,开放自动化平台可以利用可移植且经过验证的软件组件来构建控制系统,无需依赖底层硬件基础设施,从而解决了不同厂商之间应用软件的可移植性、可配置性和互操作性问题。例如,某公司选择使用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缩短了30%的调试时间,在实现整个系统管理的同时,还可以锁定功能块源代码的访问权限,有效封装和复用自动化对象,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现有资产。

03 柔性输送系统:解锁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一直是制造业面临的难题。自动化工厂的生产模式往往是单一品种、大批量的“刚性生产”,而多品种、小规模、个性化的产品则需要“柔性生产”。因此,近年来,灵活、稳定、高效的柔性输送系统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机器之中或生产线上。

 这种柔性输送系统通常基于新型磁驱技术,每个工件托盘或载体都可实现单独运动,所有位置、速度、加速度参数均可设置并实时更改。它还可以同时移动多个载体,并对各个载体进行单独控制,实现安全可靠的复杂运动模式。在“刚性生产”模式下,每生产一种产品都需要新建一条生产线或切换一次产线。而采用这种传输系统,就可以在一条产线上实现不同产品类型的批量化生产,从而为工业4.0时代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柔性输送系统不仅实现了“柔性生产”,也为OEM机器制造商和用户带来了诸多益处。它可以大幅减少设备设计、部署和运营的时间,简化安装与调试流程,使设备更加紧凑小巧,从而更好地集成到生产线中;支持快速的生产批次切换,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一键切换运行模式,完成规格切换,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通过产品定位、分组等工艺的并行设计,精简设备体积,提升设备运行速度,并带来更高的灵活性;全新磁驱技术与模块化设计的融合,确保零部件更换更为便捷,从而简化维护工作并优化综合效率。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