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实力跃升的质变。先进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和全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迈进。这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成功“出海”,无疑是这一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和重要标志。
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的领跑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十年发展,堪称一场奇迹。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800万台,占据全球总销量的50%,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600万辆的背景下,中国的领先地位显而易见。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达到201.5万辆,同比激增101%。这一成就使中国超越韩国,跃居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仅次于日本和德国。在这股出口洪流中,新能源汽车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31万辆为新能源车型,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约16万辆,较2020年实现翻番。
这些数据不仅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汽车消费大国的地位,更凸显了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除了国内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性驱动,我们认为,本土供应链所带来的强大优势,是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出海”的最核心因素。
本土供应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回溯早些年的发展,众多国内外车企选择在中国合资建厂,已侧面印证了中国供应链的强大吸引力。尽管当时在汽车发动机、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环节,国内企业优势尚不明显,导致利润率不高,但随着新能源浪潮的兴起,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今年开始,全球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深刻意识到在中国本土建厂的重要性。这不仅为中国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市场增长契机,更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出口市场,成为中国企业重点关注的战略领域。
外资加速入华,本土优势凸显。 近期,德国大众宣布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的在华投资项目,宝马集团计划将MINI电动车生产线从英国迁移到中国,以及丰田汽车宣布在中国投资1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亿元)建设新工厂,都印证了这一趋势。这些举动无疑深受特斯拉在华建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启发,其“首秀”的甜头,让更多外资品牌按捺不住投资中国的渴望。本土新能源车企和外资新能源品牌纷纷青睐在华发展和加大投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吸引力。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去除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领域的技术壁垒,这直接削弱了传统车企在这些核心部件上的技术优势。在这种新的产业格局下,对于所有车企而言,通过更低的零部件成本制造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抢占市场的关键。
数据显示,汽车数以万计的零部件中,超过60%是由供应商提供的。当德系、日系等传统车企不再拥有核心技术壁垒带来的高额利润空间时,成本控制自然成为其关注的重中之重。以特斯拉为例,国产Model 3的综合生产成本可能在15-20万元人民币之间,仅为美国工厂的60%-70%,这其中中国高效且具有成本优势的本土供应链功不可没。
正是特斯拉进入中国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逐渐浮出水面。从2009年至2018年,国内汽车零部件板块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8.0亿元增长至1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3%,这体现了中国供应商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进步。
在产业链结构上,中国已具备相当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并维持着高效协同的生态。汽车行业作为大宗消费品,对区域的规模优势依赖性极高。由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极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车企的固定成本和研发费用能够得到有效分摊,这直接反映在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的显著优势上。
以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动力电池为例,定量分析显示,根据权威测算,中国纯电动车型的续航价格比约为21公里/1万元人民币,而国际车型普遍约为11公里/1万元人民币。在定性层面,中国几大龙头锂电厂商在全球市场的强大话语权有目共睹,同时,锂电池上游原材料领域,中国也拥有众多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和丰富的资源支撑。
对于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本质上并不缺乏技术实力,更多需要的是一种市场信任和产业共识。只有充足的订单量和持续提升的市场占有率,才能为国内车企和零部件厂商提供足够的资金,进一步投入研发和提升产能,形成良性循环。
202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之年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负众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仅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22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260万辆,同比增长115%,市场渗透率已达21.6%。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与制造中心的地位,更预示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机遇。
从长远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出口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不仅使得国外车企纷纷入华建厂成为顺理成章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为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全球“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零部件企业:“集体出海”的新征程
尽管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量急剧攀升,国际品牌认知度也在逐步建立,但相较于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品牌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应对全球市场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积极通过国际并购的方式,进行品牌化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例如,德赛西威收购德国天线技术公司ATBB,三安光电收购英国汽车照明系统供应商威帕克,以及诺博公司完成对德国汽车配件厂商Motus的收购,都显示了中国零部件企业正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心。
笔者认为,在新能源整车厂商成功“出海”激起的“水花”效应下,结合中国零部件厂商多年积累下来的先进产业链资源和卓越供应链优势,再配合主动的国际并购、战略合资等全球化和品牌化路径,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品牌的“集体出海”将是势在必行,且成功的概率极高。
新能源三分格局初定,产业链核心在中国。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对于国产新能源整车还是零部件品牌而言,若想 在海外市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其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扎实的产品功底是撬动国际市场的根本。同时,高效的市场品牌运作能力和精准的资本推动力,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能力。面向未来,中国制造业将继续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链优势为支撑,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