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一词贯穿当下,其应用领域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在制造业的语境下,“智能制造”更是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热衷于将“AI+制造”联系在一起,期待着颠覆性的变革。然而,伴随热烈期盼的,也有对“AI将取代人工”的担忧,以及制造现场对AI效用的质疑。 这种复杂情绪恰如一句名言所说:“当人们谈论一项新技术时,往往高估了它在当下的应用,却低估了它在未来的巨大潜力。”
在制造环境中,大量的“不可测性”、“非线性”、“不确定性”以及缺乏明确物理或化学规律的场景,构成了复杂的挑战。 过去数十年间, 一批兼具控制工程与人工智能知识背景的专家, 致力于利用AI方法解决制造现场的控制问题。 因此,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但受制于算力成本、数学模型等因素, 进展相对缓慢。
如今,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迫切,人们对 AI 在传统工业中解决难题寄予厚望。 然而,为了充分发挥AI的价值,为产业带来创新和效率提升,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工业AI与商业AI的差异。
商业AI与工业AI的对比:差异与挑战
商业AI的应用已然十分广泛,例如在推荐系统、图像识别等领域,它处理的数据类型往往是图片、语音、文字这类高维度数据。这类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为AI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相反,工业AI所处理的数据,往往是温度、压力、振动等低维数据,甚至是小数据样本。 这种数据特性在先天上就使得工业AI与商业AI在应用场景和算法选择上存在差异。
更重要的是,工业场景还存在一些商业AI通常无需考虑的特殊需求, 如图1展示了工业AI的一些独特考量:
1. 实时性与周期性:
工厂的车间控制和边缘计算任务通常具有周期性特征。 这意味着在工业环境中,从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到分析、应用,都必须考虑其周期性。 同时,实时性水平会直接影响生产质量与效率, 因此,数据需要精确的时间戳标记, 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实时性和周期性是工业AI推理和执行中的关键考量。
2. 互操作性:
由于工业现场常常存在异构网络环境, 不同的控制系统带来的边缘侧数据差异,在系统架构设计时,就必须优先考虑互操作性问题,即确保系统彼此能够识别对方的语法和语义,从而实现同构数据下的有效“计算”。
3. 人机协作:
在制造现场,AI擅长处理那些难以用明确的规律(定理、公式、物理、化学方程)描述的问题。 这时,人类的经验,即以隐性形式存在的知识,就成为了AI学习的对象。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大量的工业AI方案都采用了监督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人类专家的经验。
4. 可解释性:
这关乎机器与人的交互。 深度学习等算法通常采取“黑盒”方式进行数据训练并构建模型。 这种方式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比如,尽管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9%,但那1%的不准确性在工业生产中,却可能导致大量的材料浪费,甚至危及安全生产。 因此,AI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至关重要。
5. 可扩展性:
由于工业领域具有高度的垂直行业特性,针对特定领域的数据学习,可能并不能轻易地扩展到其他领域。 为了摊薄AI的成本, 如何设计具备高可扩展性的工业AI方案,就需要从训练和封装层面开始考虑。 确保知识和经验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被复用,是工业AI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差异,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AI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也有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将AI的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迎接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