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来,中国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与突破。“大国重器”陆续亮相,彰显了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从“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到“蛟龙”潜海深潜再创佳绩,再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的投产,以及“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全面建成并“走出去”,再到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组自主研制,彰显出我国装备制造的日益强大。
关键突破,彰显国家硬实力
数据显示,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一领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但也面临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环境改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足的挑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将继续攻坚核心技术,强化产业基础,培育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王卫明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年来,重点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产业链短板。如今,国产工业母机在自主开发能力和可靠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多轴联动等关键技术突破,为提升国产装备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实现从无到有,在国产机床中的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跃升至31.9%。五轴摆角铣头等核心功能部件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提升,数字化刀具市场占有率达到45%,充分彰显了自主创新的成效。
投入顶层设计,稳步推进产业升级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的顶层设计,统筹产业政策、财税激励、金融支持,加快专项接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基础、培育优质企业,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更高稳定性。王卫明强调,持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自主可控,将为中国制造走向高端奠定坚实基础。
汽车与新能源:迈上新台阶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的新阶段。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27.9万辆和319.4万辆,累计推广规模突破1227万辆,连续7年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提升至270瓦时/公斤,比2012年增长1.3倍,部分车型续驶里程超过700公里,技术水平不断突破。
但同时,郭守刚也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支撑能力不足和融合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将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和车用操作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车路网云图”一体化发展。此外,编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推广公共领域车辆的电动化、组织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将有效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迈向未来,稳中求进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凭借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未来中国制造将不断向中高端跃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结语:从“巨型飞机”到“海底深潜”,从“核电走出去”到“自主邮轮”,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不断增强。未来,伴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步推进,中国装备制造将在全球舞台展现更强的竞争力,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