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许将被业界视为“工业机器人元年”。这一观点在3月下旬的一个公开论坛上由埃夫特的董事长许礼进提出,他指出,尽管工业机器人行业已有较长的历史,但相比于家电、汽车、手机等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行业,其市场规模仍显有限,全球年产量仅在几十万台左右。然而,随着“机器换人”理念的不断渗透与推广,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产业变革,工业机器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礼进相信,未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行业内外的共同关注。
从全球视角来看,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成为国家(地区)竞争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加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约为37.3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销售量达到了14.05万台,约占比37.6%。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崛起与潜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日本的发那科、日本的安川电机、瑞士的ABB,以及德国的库卡,至今尚未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四家企业凭借数十年的技术沉淀和市场布局,稳占全球行业的领先地位。反观国内市场,虽然“工业机器人四小家族”的说法已为业界所熟知,但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仍待提升。
在国内,业内人士列出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四小家族”包括埃夫特、机器人新时达、广州数控,以及沈阳新松机器人(简称“新松”)。这些企业各有特色,代表着中国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埃夫特由芜湖市国资委实控,于2020年7月成功科创板上市,是国内较早实现资本化的优秀企业之一;新松机器人则是国内最早实现工业化规模制造的企业之一,成立于1993年,其“新松”品牌更是行业的标杆。新松曾经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出身,技术积累深厚,被誉为“中国机器人第一梯队”。
而其他两家企业——机器人新时达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也在不断拓展其市场份额。新时达成立于2001年,强调智能制造和自主创新,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研发的重要阵地;广州数控则有着超过三十年的制造经验,是南方工业自动化的重要代表。尽管如此,这些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仍远远落后于那些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的国际巨头。
事实上,从利润和市值角度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差距仍然明显。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发那科的净利润约为78亿元人民币,远超中国40家主要机器人企业的全年利润总和77亿元。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据埃夫特和新松等企业披露,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埃斯顿为例,其最新公告显示,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部件的成本占比超过70%,而国内市场上的75%以上的减速器、70%的伺服系统以及80%以上的控制器都依赖进口。
产业链布局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大致可划分为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整机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与市场服务三大环节。四大家族企业在产业链的完整布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整机制造和控制系统领域,占据重要的话语权。安川在伺服系统方面表现突出,新松在系统集成和应用推广上不断突破,库卡和ABB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在国际竞争中,品牌认知度不足也是面对的难题之一。新松机器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还需时间积累。”相比之下,成立时间较早的ABB(成立于1988年,源自两家百年企业合并)、库卡(成立于1898年)、安川(成立于1915年)和发那科(成立于1956年)都拥有悠长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技术底蕴。这些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经验,为其全球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市值在逐渐追赶甚至部分超越老牌国际企业。以埃斯顿为例,截至2024年4月8日,其市值已达到约221亿元人民币,而德国库卡集团在欧洲股市的市值约为22.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73亿,显示出国产企业的强劲增长态势。在营收方面,发那科2019财年实现销售收入约为5082亿日元(约合303.7亿人民币),安川为4109亿日元(约合245.5亿人民币),而ABB的营收则接近280亿美元(约合1832亿人民币),库卡则为31.9亿欧元(约合248亿人民币)。这些财务数据折射出国际巨头在规模和利润方面的优势,但中国企业不断增长的市值和市场份额,彰显出国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潜力与前景。
展望未来,工业机器人行业仍是制造强国的“必争之地”。随着技术突破、产业链完善及品牌塑造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当前和未来的核心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提升品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迎来“工业机器人元年”的到来。
总结来说,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引擎。虽然中国企业起步较晚,但凭借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拉动,正以快节奏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将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突破,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将逐步走向全球舞台,开启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