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印发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这是落实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行动指南,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举措。该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重庆制造业实现的重要目标,涵盖规模扩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空间布局以及企业升级六大方面,为未来五年的工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一、规模能级迎来历史性突破
在未来五年,重庆将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新跨越,力争突破4万亿元大关。这不仅意味着工业总量持续扩大,更彰显出城市在制造业领军地位的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升至28%,彰显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占比也将超过50%,产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二、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27年,重庆将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预计突破800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此外,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将上升到40%,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将提高至60%。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将达到50万元/人次,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将提高至92以上。这一系列指标的实现,将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重庆制造向“智造”转型。
三、结构优化实现质的飞跃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底盘。方案提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初步形成,即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占比,将分别提升至36%和22%。同时,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将提高到40%,推动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和价值创造的高端迈进。
四、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到2027年,重庆的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将较2022年减少13%以上,碳排放下降幅度将超过全社会平均水平。全市将新建200家绿色工厂、50家“绿色+智能”示范工厂,以及1家“超级能效”示范工厂、1家“零碳”示范工厂。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绿色升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空间布局创新发展新格局
空间布局方面,重庆将形成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新格局。渝西地区将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成为城市核心动力区域。产业园区在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将达到全市的90%,单位工业用地产出将提升到75亿元/平方公里,为企业提供更优越的空间发展环境。
六、企业主体全面升级
未来五年,重庆将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百亿、千亿规模龙头企业。目标是新增5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和50家超过百亿元企业。同时,推动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也将大幅增加,分别达到30家和8.6万家。这将为产业链的稳固和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促进企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多举措助推产业集群与创新——打造多元化产业生态圈
围绕核心产业,重庆将重点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同时,升级支柱产业,比如智能装备、食品加工和软件信息服务,提升产业层次。产业创新方面,将加快新型显示、轻合金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元宇宙等“新星”产业集群,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将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到2027年,重庆计划建成300个以上市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取得50项以上技术空白突破和500项推广应用,打造产业创新的“引擎”。同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形成具有全国引领性的示范应用,推动产业治理智能化和网络化。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便于未来可持续成长,重庆将全面推动绿色制造。实现产能能效基准的全面达标,新建绿色工厂、绿色示范园区,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循环经济资源。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将保持在70%以上,确保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赢。
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合作
产业布局方面,将加快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推动中心城区制造业功能升级,打造多点联动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融入国内产业循环,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力促制造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多维度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在人才、金融、用地、能源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亩均论英雄”和产业用地的标准化出让,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吸引外资,形成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局面。全方位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重庆将在“创新、绿色、智能”的引领下,迈向高端制造的新时代。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战略规划,更是城市追求卓越、实现跨越的行动指南。只要坚定不移、奋力拼搏,重庆的制造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成为引领区域乃至全国工业变革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