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宏伟画卷上,中国曾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和规模,建设了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标志性工程。如今,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一场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正席卷而来。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更不易被察觉,但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重塑着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让国产工业软件站上了风口浪尖。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在技术难度高、开发周期长的挑战下,国产工业软件长期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然而,这正是实现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机遇期。
新基建:撬动国产软件突围的支点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为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各级组织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投入到国产工业软件的研发与创新之中。以某知名企业为例,正努力构建ICT技术底座的国产化体系,涵盖了硬件(X86->ARM)、操作系统(Linux/Windows->终端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改造,软件开发工具等多个层面。与此同时,还积极开放Open系列等一系列开源国产自主基础软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基石贡献力量。
安世亚太:仿真技术领域的先行者
在国产工业软件的浪潮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安世亚太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最早引入仿真技术和技术创新方法的企业之一,安世亚太在仿真技术领域深耕多年,是中国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领域的佼佼者。
1996年,安世亚太率先将仿真技术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基础。如今,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安世亚太已成为仿真体系和精益研发体系的创立者,其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广阔的市场机遇,国产工业软件企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经济规模位居世界首位,这构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国产工业软件供给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一道“数字鸿沟”。这既源于技术积累的不足,也与复杂市场环境以及对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有关。
未来:自主创新,行稳致远
当前,对于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是科技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夯实“地基”,才能建起科技事业的大厦。
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战略工程。唯有坚持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深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才能逐步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可控。
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工业软件定能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战略机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