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金属制品、电气、橡胶及塑料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同时,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建筑行业也开始尝试引入机器人技术,出现了一批先行“试水”的企业,施工现场已有多款建筑机器人投入使用。
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工地上,机器人已开始承担焊接、天花板安装、搬砖、读图定位等工作。例如,碧桂园在2018年进入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领域,旗下博智林建筑机器人也于去年首次在央视直播中亮相,展示了地砖铺贴、墙纸铺贴、PC内墙板安装等自主施工的机器人产品。这些机器人拥有精准的机械臂操作能力,能够实现地砖铺贴的平整度控制(误差0.5mm)、缝隙规格(2mm)以及减少空鼓,显著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此外,外墙喷涂机器人用以代替高空作业,不仅安全性更高,工效也提高了4到6倍;楼层清洁机器人能在粉尘环境下高效清扫,覆盖率达90%,施工效率也比人工提升一倍以上。这些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节省人力,提高安全性和施工速度。
市场研究机构Tractica预测,随着建筑行业对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长,建筑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全球建筑公司正逐步整合机器人技术,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实现效率、安全和利润的提升。建筑机器人市场化的进程正加快:例如,广东省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高新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发展,企业如博智林已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证,产品线涵盖室内外喷涂机器人、地面抹平、墙板搬运等多款设备,控制器和关键零部件也实现小批量量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制约因素,未来转型升级需求强烈,对建筑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Tractica的预测,到2025年,建筑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2270万美元增长到2.26亿美元。
行业专家和政策制定者也在呼吁加快完善建筑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试点应用,为建筑机器人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杨国强委员建议制定覆盖研发、制造、应用全过程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试点示范,为建筑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建筑机器人正处于快速崛起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政策支持的加强,未来将深刻改变施工方式,提高行业效率与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