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又常称为电子控制或者工业控制,几乎任何通电的场合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对于专业的工作者们来说,它无疑早已成为一项历史悠久且成熟的技术领域。实际上,无论是在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等各个层面,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可谓无所不在,无孔不入。
首先,“机器人总动员”已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例如,中联重科已经开始引进焊接机器人来取代那些成本高昂的焊接工人;华西能源新建立的生产线也开始大规模地采用工业自动化设备;根据富士康的计划,到2014年,其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将会达到惊人的100万台。由此可见,国内制造业与工业自动化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
其次,关于3D打印技术,这源于去年两篇广受关注的文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月12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指出,3D打印技术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生产各种产品的方式。紧接着,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也以专刊形式探讨了“3D打印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话题。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市场上已有大约5万台工业机器人投入使用。然而,从工业机器人密度(即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机器人产业将有望成为继汽车、计算机之后的又一新兴大型高科技产业。“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市场需求也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持续攀升。
市场的热烈追捧背后却反映出国内企业的尴尬境地。中国本土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共有35家,其中内资企业占据26席。尽管如此,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年产量均不足500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的销量仅为1112台,而外资及合资品牌的销量却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4%和96%。
在机械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去年成功登陆创业板的机器人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全年股价飙升52.15%,期间实现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30.3%,一举成为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
以秦川发展为例,该公司计划生产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共计18万套,其中一期工程将生产9万套,预计投资额为1.94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面投产时,新增销售收入可达6.5亿元,利润总额更是有望达到1.82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只需短短两年时间便可收回全部投资,利润率更是高达28%,充分展示了该行业强大的盈利能力。
此外,上海机电的控股股东——电气集团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涉足机器人行业,并且与国际机器人巨头FANUC共同成立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据了解,这家公司在2012年的国内销售额已经突破20亿元,销售量约为4000台,堪称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的翘楚。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机器人研发的科研人员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部分人致力于研发造价昂贵、功能接近人类的机器人,而另一部分人则专注于开发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的自动化机器人。自去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3D打印技术显然属于后一类。
据统计,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了22.04亿美元,然而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尚不足10亿元人民币。然而,业界普遍预期,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表示,“未来3至5年内,中国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以每年至少翻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