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回大地般的复苏律动,中国工业经济正以强劲的姿态,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记者近日深入多地一线,亲身感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锐意进取,谋求转型升级的蓬勃生机。 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布局、以及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共同绘就了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蓝图。
核心技术突围:新能源汽车产业“芯”动中国
在素有“英雄城市”之称的武汉,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GBT模块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保障着高效运转。IGBT模块,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系统的核心器件。而在此之前,这项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企业的垄断。如今,智新科技攻克了这项核心技术,每年大约有30万只IGBT模块下线,单品价格更是较同类进口产品降低了10%以上。
自主创新,是推动国家产业进步的强大引擎,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依靠自主研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连续8年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作为深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新科技,其副总经理杨守武表示,企业正在加快电机、电池、电控等产品的新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布局,以不断提升车辆的综合性能和续航里程,同时有效降低整车成本。二期生产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年产100万套驱动总成和120万只IGBT模块的强大产能,这不仅能满足东风汽车的需求,还能为其他车企提供优质零部件。
新赛道上的“人机协作”:智能制造的未来
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正以令人惊叹的精度,自动生产着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谐波减速器零部件。在这里,生产过程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展现了智能制造的无限潜力。
遨博机器人公司,瞄准了“人机协作”这一极具潜力的发展趋势,攻克了操作系统、一体化关节、伺服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协作机器人产品系列。这些协作机器人不仅可以制作咖啡、按摩理疗,还能辅助工业生产,实现精细化作业。遨博公司董事长韩永光介绍,公司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旨在引领智能制造的新浪潮。
“新”字当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技术的涌现,新产品的发布,新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中国工业经济的版图,驱动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实现了11.8%的显著增长,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太阳能电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和34.1%,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实现了42.4%的惊人增长,累计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
战略布局:政策支持与产业转型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坚期,迫切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练好内功,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场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拓展。
与此同时,加速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以新天钢集团天钢公司为例,其烧结厂实施了增设除尘设施、实施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厂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电率从约20%上升至超过70%、吨钢综合能耗最高降幅达24.87%”, 碳管理师郭新用数字讲述了企业脱胎换骨的变化。
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更绿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正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辅以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从物料的“上线”到产品的“入库”,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于生产管理的全链条。
截至目前,各地已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09个更是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经过转型,这些示范工厂的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碳排放平均减少21.2%”,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政策护航:坚定信心,稳步前行
虽然当前部分行业仍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有能力克服挑战,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从部委到地方,正在积极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畅通融资渠道,提升创新水平,推动数字赋能, 全力为企业办实事,为实现中国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更好发挥各项政策合力,稳定企业预期、提振行业信心,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人才等政策协同,持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中国工业经济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