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连动中国,筑梦蓝天

2018-12-27 11:053270admin

  近年来,代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前沿水平的航空领域发展迅猛,在核心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对于零部件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不同于常规的工业应用,航空工业应用对于连接产品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工作环境也更加严苛,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最“稀松平常”的连接产品,往往是最先出现问题的环节。

  2018航展期间,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泰科电子(TEConnectivity,下以“TE”简称)以“互联飞机”为主题,携其最新电气互联解决方案参展,通过创新技术助力中国商用飞机的智能化发展。展会同期,TE还与中国航空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下以“中航材”简称)签署合作备忘录,彰显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立场。gongkong®有幸采访了TE航空、防卫与船舶事业部总裁Stefan Rustler以及TE航空、防务与船舶事业部销售总监及中国区总经理程锦胜,他们分享了事业部致力于航空领域的创新方案并分享了此次与中航材合作的重要意义。

顺应发展,无惧挑战

  极端温度、振动、机械损伤以及液压油和其他液体潜在接触等严苛环境,是航空应用连接方案面临的普遍挑战。对此,TE推出飞行控制与起落架系统解决方案,利用集成线束提供即用型安装解决方案,保证每个组件都符合密封、防潮和耐化学腐蚀等要求,由此达到节省空间、减轻重量,承受飞行中的高温、冲击和震动等目的,最终降低系统成本。随着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结构元件和飞机机身,越来越需要由专用接地路径和传统金属元件组成的高度分布式接地系统,以及可用于接地和防雷保护的金属。对此,TE推出了针对当下发展潮流的接地系统解决方案,作为空间和重量节省型系统级解决方案,应用于飞机接地和粘接传统以及复合材料机身。该方案采用仔细分析路径以了解电流的流向,应对照明故障、短路或其他故障,从而确保最佳性能和保护。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网络化飞机对航空电子设备的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外部和机身的连接,TE也专门针对航空电子设备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TE航空电子设备解决方案拥有连接系统的高性能I/O,更配备更佳的盒内封装解决方案,外壳也更加坚固轻便,是一套能够满足更多需求的全面解决方案,帮助用户从组件到集成解决方案节省更多的带宽、空间和重量。而在机身硬件得到优化后,制造厂商开始更加注重服务,对此,TE推出机上娱乐系统(IFE)和座舱内饰系统解决方案,与传统连接器相比,其在尺寸和重量上都更为优化,而且,从灵活的飞行娱乐系统到高速互联网接入,TE的连接器可以为乘客提供高速网络的强大功能和便利。更重要的是,TE连接器可以通过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即插即用的连接器降低成本,助力制造商实现降本增效。

  Stefan Rustler表示:“TE始终将创新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我们会将销售额的20%投入到研发中,确保产品方案能够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因此,在航空领域,TE保持着一贯的高质量、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产品特点,为中国用户提供全球化品质,专门针对中国航空发展推出的解决方案则将本地化服务落实得更加全面。

合作共赢,助力发展

航展期间,TE与中航材签署合作备忘录,启动了双方在中国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项目。

  中国航材总经理、中航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表示:“2018恰逢TE在华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岁月,TE既是中国航空领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将共同为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企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校的产品保障服务,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以原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有限责任为基础改组设立的航材共享平台公司,中航材应用数据共享和互联网技术,打造了行业的航材云计算平台。TE与中航材合作后,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民用航空领域资源及优势整合,为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和售后服务企业提供更加经济高效的航材供应及保障解决方案,而且将进一步降低民用航空运输企业的飞机维护成本,拓展零部件采购的便利途径,对加快推进航材共享平台的建设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扎根行业,立足长远

  提及长远发展,程锦胜表示:“在基础领域,TE的技术成熟度已经很高,面向未来,首要的是深入到行业应用中去,加强在设计以及工艺方面的探索。”诚然,与美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相比,中国航空制造起步较晚,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才迎来了如今大踏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也为如TE这样的供应商提供了可观的业务机遇,然而,与欧美行业发展的不同也造就了对于产品的不同需求,这是不容的挑战。

  为迎合中国市场发展,程锦胜透露:“TE将持续扩大生产,加强内部规划,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于此同时,我们还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不断加强本土化战略,巩固中国业务,本次与中航材的合作也是重要一步。”此外,除了商用大飞机,国内无人机以及私人飞机等的崛起,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TE也将紧随市场发展,提供更加贴合现场应用的解决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yakugen.com.cn/news/show-93.html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3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