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一轮金融政策的强劲“红利期”。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到地方政府的细化落地,再到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一项项政策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其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金融产品供给的适配度,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政策“组合拳”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精准滴灌,支持新兴产业
广东省近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全省制造业企业带来福音,其核心在于大力推动降低制造成本,赋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此政策指引下,广州市金融管理部门迅速响应,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重点方向:
• 重点聚焦服务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 着力支持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和未来前沿产业:涵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以及数字创意产业。
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广东省和广州市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制造业核心领域方面的决心。
与此同时,在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江苏省也走在了前列。11月9日,在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江苏省工信厅举办的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会上,《江苏省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锚定未来5年,计划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不低于5000亿元的新增融资支持。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方案单列5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专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一大手笔举措,将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助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安徽监管局正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将服务制造业发展作为改革转型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先后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制定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办法,安徽致力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金融支持成效显现:贷款结构优化,有效驱动投资增长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已然成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结构持续优化,初步显现成效。截至三季度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8%。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更是实现了34.43%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更值得称赞的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总额的比重已达49%,较去年底提高3.9个百分点,标志着制造业的融资结构正朝着长期化、稳定化的方向进一步优化。
服务适配度提升:金融机构“量体裁衣”,破解融资难题
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如何创新产品、升级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适配度,成为金融机构破解企业发展痛点的关键。
湖南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综合服务商,其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化布局,带来了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公司资本中心副总经理周文星介绍,在中伟股份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中,股权融资、银行融资、留存收益、债券融资等方式并重,旨在平衡产业投资与资产结构。
光大银行长沙分行积极响应,其公司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总经理章强表示,银行将为中伟股份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的服务,结合线上线下产品,助力公司做大做优做强。光大银行长沙分行行长助理周静进一步阐述了该行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一系列信贷支持举措:
1. 重点支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将资源向区域优势产业倾斜。
2. 落实定价优惠,积极推进“红星计划”,对重点实体经济领域的信贷客户进行“赋星”,并根据“星级”给予不同程度的FTP(同业拆出利率)减点优惠,同时匹配优先审批、优先投放的绿色通道政策。
3. 建立“一事一议”机制,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明确专人负责协调推进,运用风险前置预审,安排审批绿色通道,并扩大定价授权等总分行支持政策,实现高效、精准的服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也强调,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报告指出,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同时要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重要价值,并适应制造业转型需求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并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来巩固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和优势,是提升金融服务模式与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适配性的重要前提。
总而言之,国家与地方政府正形成政策合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与变革,通过精准的政策指引、优化的信贷结构、以及更加贴合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能。这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更是对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全面赋能,预示着中国制造业正迈向一个更加绿色、更具韧性、更高附加值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