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机器人行业更像是整个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在表面稳步增长平静湖水下,暗流涌动,撕扯着国产机器人厂商的小舟。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8452台(套),同比增长8.7%,10月当月产量为9590台(套),比上年同月下降3.3%。
和整个制造业发展趋势差不多,机器人行业借势2017年的爆发式增长,在2018的开端,“惯性”增长了一个季度,甚至没有等到上半年结束就开始增速放缓,一路向南。
对比201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创造增速和容量的两个历史新高,2018年甚至可以说是给了机器人行业一个迎面“暴击”,击碎了很多人大展宏图的美梦。
然而,不乐观的形式更让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劣势暴露得更加明显,在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一改此前连续上升的局面,开始下滑,与此同时,外资机器人品牌迎来了大幅上涨。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国产机器人厂商真的到了不得不正视固有问题的“存亡之秋”。
梦醒后,谁来买单?
传统受众行业迎来寒冬
从行业来看,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2018年出现了明显下滑,即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整体数据没那么“难看”,但这已经对于很多机器人厂商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于产品线单一的厂商来说,甚至是“毁灭性打击”。
而在去年的显著增长点3C行业,今年的发展也并不景气。而且,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5G技术以及手机屏幕材质等问题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让手机制造厂商对于设备投资更加谨慎。
投资市场逐渐“冷却”
和情怀满满的制造行业不同,资本市场显得更加敏锐,在期望值一再降低的情况下,逐渐理性,这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国家政策的力度调整,让很多企业捉襟见肘,即便是一些体量大的企业也不得不降低技术研发资金。
国际贸易摩擦搅局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很多国家对于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防范甚至打击,同样影响着机器人行业的出口。对于核心零部件技术短缺的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不得不考虑,如果没有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加持,自己的产品还能走多远。
中低端,只配打价格战
除了外部的“撕扯”,国内机器人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已经让这艘行进不稳的小船摇摇欲坠了。
汽车行业有“肉”吃,那就扎堆儿涌进一群焊接、喷涂机器人,3C崛起了,那就都转头加码电子制造,快速迭代背后,一群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机器人面面相觑,为了赢得市场,只能价格一降再降,昂贵的进口零部件已经让“薄利多销”那一套不那么好用了,费力不讨好,行业上层的泡沫开始慢慢破灭。
寒冬里,“国货”当自强
尽管2018年机器人行业发展得并不轻松,但从现今中国机器人市场的保有量来看,依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外资企业信心满满,并没有受到眼前形势的影响,持续加码机器人业务。国产厂商也是时候重整旗鼓,奋力一搏。
扬长避短,摆脱恶性竞争
在传统行业下滑的情况下,理论上来说,国内和外资机器人厂商的起跑线已经拉近了,很多外资厂商已经开始大力布局细分领域,对此,国内厂商也应当找到自己的定位,牢牢抓住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获得市场机会,更避免恶性竞争,推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市场应用当中,也应当利用国产品牌的优势,与传统工艺实现融合,依靠产品和服务打动受众厂商。
提高研发能力,打通产业链
如今,拥有整套机器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屈指可数,在如减速机一类的核心零部件领域依旧严重“受制于人”。
因此,研发能力是整个国产机器人领域急需加强的部分,很多整机厂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处于积极转型当中。
而对于一些零部件厂商来说,提升产品性能,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更是当务之急,也是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
因此,行业内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合作,打通产业链,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
留住人才,方能长远
行业的发展不是一代人就能够推动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制造行业人才流失严重,甚至出现断流情况。为了推进行业的长远发展,人才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这一点,我们同样应当借助国产品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强产学研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在2018中国机器人企业家峰会中,机器人产业联盟面向国内机器人厂商做了快速调查,2019年,国产和外资机器人厂商的增速差距会拉大还是缩小?
面对灵魂一问,国内厂商们的观点各占一半,基本持平,那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来辩!
本文地址:http://www.yakugen.com.cn/news/show-85.html
工业的“新脉搏”:当机器人遇上智能,中国制造的“黑科技”力量
在追求尖端科技的浪潮中,智能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专利,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在家居场景的概念普及之前,它们早已隐匿于庞大而精密的制造车间,成为驱动现代工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攀升,那些对精度要求苛刻、
0评论2025-09-264
工业的“神经末梢”:探秘赋能智能未来的传感器技术
当我们谈论如火如荼的工业 4.0 时代,那些驱动着生产线高效运转、让企业迈向智能化的“幕后英雄”是谁?答案是:工业传感器技术。它们如同工业巨轮上敏锐而不知疲倦的“神经末梢”,不断感知、测量、反馈着生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石。此刻,让我们一同深入工业传感器的世界,解码它们如何引
0评论2025-09-265
工业巨轮的“智慧之眼”:现场仪表,洞悉生产的每一个节拍
早期的工业生产,依靠的是经验和最直观的感官。然而,随着生产的复杂度提升,对数据精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传感器应运而生,它们是物理感受世界的触角,能够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千变万化的物理量,转化为可被解读的信号。随后,变送器如同尽职的信使,将这些原始信号转换为统一、标准的电信号,就像将不同语言
0评论2025-09-264
工业气体融资“新动向”与专利“硬实力”:解锁国产替代广阔前景
工业气体作为典型的“高精尖”产业,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风险资本,也正逐渐将目光投向实体投资领域,为工业气体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风险资本的“精准滴灌”:看重协同价值与长期回报工业气体产业的融资事件呈现出一些鲜明
0评论2025-09-245
工业气体需求结构革新:从传统巨头到新兴“明星”的全面进化
工业气体作为现代产业的“血液”,其需求结构的优化与变迁,深刻映照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和技术革新方向的演变。从传统的金属冶炼、化工能源领域,到当前炙手可热的锂电、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业气体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不同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电子特气:驱动高端制造的“尖刀利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在日新
0评论2025-09-2416
工业的“血液”:千亿级市场浪潮中的中国工业气体产业
工业气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为各类生产活动提供关键支持。根据应用领域和纯度要求,工业气体主要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工业气体的“家族光谱”:从“血液”到“特种兵”1. 大宗气体:工业的基石大宗气体指的是纯度要求在5N(99.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涌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多地联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一轮金融政策的强劲“红利期”。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到地方政府的细化落地,再到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一项项政策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其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金融产品供给的适配度,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政策“组合拳”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精准滴灌,支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制造业贷款大幅跃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当前,一场由金融政策强力发起的“红利潮”正席卷中国制造业,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记者从多地监管部门及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到,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攀升,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这背后,是国家层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导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
0评论2025-09-248
深圳“工业第一城”的增长引擎:龙岗区以先进制造业筑牢“深”基
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世界的城市,如今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首次荣登“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2022年,深圳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上双双夺冠,“工业”二字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功臣。而在这场辉煌的工业发展浪潮中,龙岗区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圳“工业第一城”背后不可忽视
0评论2025-09-242
国际标准引领,中国智能制造迈向“智胜未来”
近日,在风景秀丽的南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委)2023年度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国际标准化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为鲜明主题,汇聚了来自智能制造前沿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共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大计。会议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
0评论2025-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