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已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布局智能机器人这个火爆的赛道。国家对于智能机器人的支持同样不留遗力,近期,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公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拟立项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项目经费高达5.3亿元。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由于中国还处在在弱人工智能和弱结构运动阶段,智能机器人行业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买一台机器人回来干什么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加上缺乏知名的IP因此黏度不是很高,另外价格又十分昂贵,智能机器人并不是刚需,这是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现状。那么在智能机器人进入了下半场后,智能机器人品牌可以制出什么样的奇招来吸引消费者呢?
推动智能机器人狂飙突进的是两阵“东风”:一是智能教育,机器人教育得到了政策导向的支持;二是AI技术的日趋成熟。2015年前后,优必选、康力优蓝、乐聚等公司都在教育市场和AI市场领域做了大胆的尝试。
然而,智能机器人在行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内厂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目前市面上,各种形态的机器人春笋般的涌现,如蛋型,“宠物型”,“人形型”等等。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自主思考和人机交将满足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而人形的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主流,成为IOT的超级终端。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教授说过:“机器人应当具有的大特征之一是步行功能。”机器人双足行走是步行方式中自动化程度高,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是一门集仿真学、机械学及控制工程学等多学科融合交汇的综合性的学科。掌握了双足行走,意味着掌握了机器人的核心机械交互控制能力。目前国内只有乐森机器人和优必选等少数厂商真正攻克了双足行走的难题,而乐森机器人的动态步伐更是独步天下。双足步态技术不仅涉及到非线性、基于多传感器信息的控制等技术,而且还囊括了复杂机电系统的建模、数字仿真技术及混合系统的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是物理、数学、电子信息、机械工程于一体的表达。
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我国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一直都是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虽然国内以有厂商可以自主研发,但是整体的社会需求不大,相应的芯片、CPU更是依赖进口,成本难以降低。目前国内只有乐森机器人拥有自研的MCU芯片, 不依赖国外技术,舵机成本的研所带来机器人的整体成本降低,消费级的价格将是乐森快速抢占市场的杀手锏。
在国际上所认为的机器人是必须具备双足行走技术的,可双足行走也是难攻克的技术难点。据了解,能够在中国参与双足机器人研发的公司不超过三家,包括优必选、乐聚和乐森机器人,其他品牌都不掌握核心技术。
根据产品测试数据显示,乐森机器人的S9高行走速度12m/min,而目前国内其他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在4m/min。
软银集团董事长、总裁孙正义曾在CNBC的一次访谈节目中表示,未来30年内,智能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00亿。“这是在地球上,我们与100亿机器人一起生活。”这既是孙正义对人工智能的钟情,也是他对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做出的预测。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机器人,大多还停留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状态。机器人风口之下催生出了大量的机器人创业企业,也有不少产品投入市场,但我们都清楚,不是一个麦克风,套上一个可爱外壳就能称之为教育机器人;也不是顶个屏幕,能走路的圆墩就能称之为服务机器人。
这些产品非但不能助推机器人商业化,反而会固化智能机器人在用户心中同质、不够智能的“智障”形象。未来的任何一款机器人产品进入市场都在面临着这样的挑战,首先用户心理上会有一个说服自己的过程,重新树立起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另外在实际使用中还要耗费一定的学习成本、习惯培养成本。
中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政策加力,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中国工业经济在今年以来持续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主导力量。年初至今,工业生产增速较快,为宏观经济注入了坚实的动力。当前工业经济形势解读与稳增长政策展望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就当前工业经济形势
0评论2025-11-147
超越代工:中国制造业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已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本土品牌崭露头角。然而,在许多关键的细分领域,中国制造在核心原材料和高端生产加工设备方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巨头的掌控。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从模仿和代工迈向需求和技术引领,创新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产品硬
0评论2025-11-144
驾驭数字浪潮:制造业如何从“制造”迈向“智造”,重塑全球价值格局
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崛起,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从商业模式的革新到生产力的指数级跃升,它们已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如今,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其价值链正从传统的线性结构向以“网络化”为特征的全生态价值网络进行战略重构。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去中间化”和“产销合一”等
0评论2025-11-146
新时代工业浪潮:关键技术赋能,应对挑战,驱动可持续增长
随着制造业迈入新时代,生产模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大规模定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正在实现的现实。高敏捷性、强适应性的生产系统,使得企业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偏好和严峻的市场需求。展望未来十年,外骨骼、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大数据及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将成为推动制
0评论2025-11-146
“人本智造”新时代:重塑制造业核心,驱动效率、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正步入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期,其核心理念已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转向以**“人”**为中心,将员工的核心需求、福祉与创造力置于生产流程的重中之重。这并非意味着摒弃技术,而是通过智能技术赋能,让机器适应人类的需求,而非反之。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工人的直觉、技能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
0评论2025-11-145
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热潮涌动 头部企业与关键技术获资本青睐
2024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炙手可热,投资热度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该赛道的融资事件已逾22起,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初创公司Figure AI以高达6.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巨额融资,成为本轮融资的领跑者。在中国国内,宇树科技凭借近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荣登本土人形机器人
0评论2025-11-144
智能驱动未来:解析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工业制造业的脉搏正在加速跳动,尤其是在自动化与控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按时交付任务的严格要求,工厂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依赖程度已达到历史新高。据权威统计分析,去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总规模估值已高达约1949.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
0评论2025-11-149
工业储能:机遇与挑战并存,多方合力共绘绿色转型新蓝图
当前,工业储能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机遇与挑战交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阻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认识到储能对其能源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和供电可靠性的关键作用,正在积极寻求部署储能设施。然而,高昂的初期成本,包括土地、接入和融资等方面的支出,仍然是制约工业储能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
0评论2025-11-147
5G+工业互联网:从“县县通”到“村村通”,掘金下半场,赋能实体经济新引擎
自2019年6月6日,中国史诗级数字基建——5G商用牌照发放至今,五年光阴如梭,“5G+工业互联网”早已从崭新的概念,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着超过 seven,300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累计投资,以及“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带来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招商。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普通用户眼中,5G的炫
0评论2025-11-138
创新引领,标准“领跑”:2024年重点领域揭晓,共塑高质发展新格局
6月20日,一项重要的市场监管动向——《2024年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的公告,由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这项公告的发布,标志着国家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标准引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携
0评论2025-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