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2019-09-03 09:4520160工业品商城

   伺服驱动技术作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它产业机械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国内外普遍受到关注。在20世纪最后10年间,微处理器(特别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为伺服驱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取代直流伺服驱动技术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则是伺服驱动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10年。这一点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尤为明显。
    无人化、规模化生产对加工设备提出了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交流伺服系统具有高响应、免维护(无碳刷、换向器等磨损元部件)、高可靠性等特点,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例如,日本FANUC公司、三菱电机公司、安川电机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AEG公司、力士乐Indramat公司、美国A.B公司、GE公司等均先后在1984年前后将交流伺服系统付诸实用。国内的交流伺服驱动技术起步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产品问世。如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华腾公司的ACS系列、扬州5308厂引进Siemens公司的610系列,这些产品采用大功率晶体管模块(GTR),属于模拟伺服,但从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进入20世纪s" 年代,微电子制造工艺的日臻完善,使得DSP运算速度呈几何数上升,达到了伺服环路高速实时控制的要求,一些运动控制芯片制造商还将电机控制所必需的外围电路(如A/D转换器、位置/速度检测倍频计数器、PWM发生器等)与DSP内核集成于一体,使得伺服控制回路采样时间达到100µs以内,由单一芯片实现自动加、减速控制,电子齿轮同步控制,位置、速度、电流三环的数字化补偿控制。一些新的控制算法如速度前馈、加速度前馈、低通滤波、凹陷滤波等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伺服系统主电路功率元件的开关频率由2~5kHz提升到15~20kHz,1GBT(绝缘栅门双极性晶体管)及IPM(智能型功率模块)均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平稳性,降低了系统的噪音。以上两个方面不仅是交流伺服实现数字化的基础,而且使得交流伺服趋于小型化。目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伺服系统生产厂家基本上均能够提供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或者可以与自己的CNC系统相配套,如日本FANUC公司、三菱电机公司、安川电机公司、松下公司、山洋电机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力士乐Indramat公司、Lenze公司、美国A.B公司、Kollmorgen公司、Relliance公司、Baldor公司、Pacific Scientific公司等。
    全数字交流伺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用户根据负载状况(如惯量、间隙、摩擦力等)调整参数更为方便,也省去了一些模拟回路所产生的漂移等不稳定因素,但在发展初期,伺服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各个厂家均设计自己的接口电路,相互之间无可互换性,用户适配较为麻烦。在网络技术及PC-based CNC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1987年,由德国机床协会和德国电力电子协会联合提出数字驱动接口国际标准,即SERCOS(SerialReal-time Communication System串行实时通信系统)接口作为高性能运动控制系统闭环数据串行实时通信接口,这两个协会将电机、驱动系统、CNC系统的主要制造商组成一个联合工作组。最初加入SERCOS工作组的公司有AEC、ABB、AMK、Banmuller、Bosch、Indramat、Siemens、Pacific Scientific等几家公司。到了1994年,SERCOS成为控制器与数字伺服驱动系统接口的国际标准并作为IEC61491标准获得通过,因此具有开放性,迄今成员已增加到70多个公司。与此同时,开发了相应的ASIC芯片、SERCON816,传输速度为2/4/8/16 Mbit/s,SERCOS与其它串行现场总线相比,有效数据传输率高,例如Ethement以100Mbit/s速度传输数据时,有效数据传输率为5~10Mbit/s;SERCOS以16Mbit/s速度传输数据时,有效数据传输率为11Mbit/s。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用于运动控制时,必须提供额外的存储缓冲器及信号管理资源,其成本大约是SERCOS接口的2倍,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光纤噪声抑制能力强、传输可靠性高。虽然SERCOS接口初终是为CNC与数字伺服接口而开发,迄今已被广泛应用于通用运动控制器与数字伺服之间的接口。目前已能满足在2ms内,使一台控制器与多达32个伺服系统实现数据通信。SERCOS为数字伺服网络化铺就了一条宽阔大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带有SERCOS接口的伺服系统将会进入家庭、办公室、工厂车间乃至各个与伺服应用相关的领域。力士乐Indramat公司在1999年之所以占据北美伺服驱动市场10.5%的份额、位居第一位,一方面是该公司在应用工程、销售、服务及用户支持方面的加强,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承诺开放结构——SERCOS。
    轻质(如铜、木材、铝合金等)、复合材料在汽车、家电、AF 业中的大量使用,对高速、高效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求,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直线电机、高速主轴电机,而且付诸实用。对于直线电机而言,其控制技术与传统的交流伺服电机相差不多,但由于直线电机本身没有转子等转动体,因而本身惯量小,所以具有高动态响应性,而检测元件直接安装于机械一侧,从而检测工作台的位移,也避免了旋转电机在方向改变时所存在的换向间隙,满足了高速、高精密加工对伺服驱动系统的要求。从IMTS'2000展览会来看,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高速加工技术方面处于领先水平,IBAG公司已向业界提供0.125~185kW,最高转速为14,000r/min的系列化高速内装式主轴系统,径向、轴向重复精度小于1µm,电机轴承有混合陶瓷轴承、液静压轴承、磁浮轴承三种,采用水管冷却,且内置位置传感器供加工中心ATC之用。主轴驱动采用矢量变频技术,已在模具加工、高精密电极加工、铝质零件加工、高精度磨削加工等领域广泛应用,Fisher公司也有类似产品。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对伺服驱动技术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由于产品可靠性等方面的原因,制约着我国数控机床的配套及应用,从而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些机床厂家也不得不选用国外的伺服系统,使得国产数控机床在价格、交货期、可靠性等方面均不占优势,更无心力开发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从而失去巨大的市场份额。从公开的统计资料来看,CNC系统中75%以上的故障出自伺服部分。然而,近年来在国家不断组织科技攻关的同时,一些民营高科技公司也为发展我国伺服驱动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北京中宝伦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1994年开发成功PDC系列直流伺服系统,扭矩从1N•m至44.1N•m共有七个规格的宽调速直流伺服电机,采用国际上最新一代的功率器件——IPM、PWM控制,调制频率达到15kHz,有效地克服了以往SCR控制时电流断续所产生的换向火花对于换向器的烧蚀,可使碳刷寿命延长1倍以上。1997年底该公司又开发成功PAC系列交流伺服系统,与兰州电机厂引进德国Siemens公司1FT5系列的94个规格的无刷交流伺服电机相配套。转速系列有1,200r/min、2,000r/min、3,000r/min、4,000r/min、4,500r/min、6,000r/min,扭矩范围0.15~90N·;2000年11月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PAC-P系列数字化位置型交流伺服系统。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得到北京第一机床厂、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厂、青海第一机床厂等厂家认可,与XA5750滑枕铣床、XA718立式铣床、XA2412/2410龙门铣床和XKA5032数控立式铣床、数控异型螺杆铣床、XKA8132/8140数控铣床等配套。除此之外,也应用于复合材料成型机械、汽车子午胎一段、二段成型及裁断机械、卫星风洞群控制、电子元件材料切割、编带等领域。目前,近200台应用于国内各大汽车子午胎生产线,每日24h连续运行。除在国内应用外,从1997年开始,该公司部分产品由北京第一机床厂配套出口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从1994年至今售出将近1000台套交/直流伺服系统,几年来无一台返修,根据该公司记录数字来看,只有8台均由于用户接线错误而导致保险电阻、电源回路及接口元器件烧坏。使用中宝伦产品的用户改变了对于国产伺服系统可靠性不好的看法。华中数控系统有限公司、珠峰数控公司、航天数控公司、中科院电工所等单位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项目攻关,已能够向各机床制造厂配套自身数控系统所需要的伺服系统,还应用于一些老设备技术改造。洛阳轴承研究所自主研发高速电主轴,已应用于轴承磨床、印刷电路板铣、钻等方面。

打赏 0
中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政策加力,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中国工业经济在今年以来持续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主导力量。年初至今,工业生产增速较快,为宏观经济注入了坚实的动力。当前工业经济形势解读与稳增长政策展望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就当前工业经济形势

0评论2025-11-146

超越代工:中国制造业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已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本土品牌崭露头角。然而,在许多关键的细分领域,中国制造在核心原材料和高端生产加工设备方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巨头的掌控。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从模仿和代工迈向需求和技术引领,创新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产品硬

0评论2025-11-144

驾驭数字浪潮:制造业如何从“制造”迈向“智造”,重塑全球价值格局
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崛起,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从商业模式的革新到生产力的指数级跃升,它们已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如今,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其价值链正从传统的线性结构向以“网络化”为特征的全生态价值网络进行战略重构。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去中间化”和“产销合一”等

0评论2025-11-145

新时代工业浪潮:关键技术赋能,应对挑战,驱动可持续增长
随着制造业迈入新时代,生产模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大规模定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正在实现的现实。高敏捷性、强适应性的生产系统,使得企业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偏好和严峻的市场需求。展望未来十年,外骨骼、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大数据及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将成为推动制

0评论2025-11-145

“人本智造”新时代:重塑制造业核心,驱动效率、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正步入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期,其核心理念已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转向以**“人”**为中心,将员工的核心需求、福祉与创造力置于生产流程的重中之重。这并非意味着摒弃技术,而是通过智能技术赋能,让机器适应人类的需求,而非反之。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工人的直觉、技能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

0评论2025-11-145

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热潮涌动 头部企业与关键技术获资本青睐
2024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炙手可热,投资热度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该赛道的融资事件已逾22起,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初创公司Figure AI以高达6.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巨额融资,成为本轮融资的领跑者。在中国国内,宇树科技凭借近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荣登本土人形机器人

0评论2025-11-144

智能驱动未来:解析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工业制造业的脉搏正在加速跳动,尤其是在自动化与控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按时交付任务的严格要求,工厂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依赖程度已达到历史新高。据权威统计分析,去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总规模估值已高达约1949.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

0评论2025-11-148

工业储能:机遇与挑战并存,多方合力共绘绿色转型新蓝图
当前,工业储能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机遇与挑战交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阻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认识到储能对其能源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和供电可靠性的关键作用,正在积极寻求部署储能设施。然而,高昂的初期成本,包括土地、接入和融资等方面的支出,仍然是制约工业储能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

0评论2025-11-146

5G+工业互联网:从“县县通”到“村村通”,掘金下半场,赋能实体经济新引擎
自2019年6月6日,中国史诗级数字基建——5G商用牌照发放至今,五年光阴如梭,“5G+工业互联网”早已从崭新的概念,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着超过 seven,300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累计投资,以及“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带来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招商。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普通用户眼中,5G的炫

0评论2025-11-138

创新引领,标准“领跑”:2024年重点领域揭晓,共塑高质发展新格局
6月20日,一项重要的市场监管动向——《2024年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的公告,由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这项公告的发布,标志着国家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标准引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携

0评论2025-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