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智慧互联,产业跃升:赋能实体经济新篇章

2025-09-23 09:1470工业品商城

 在昨日于武汉盛大启幕的“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一场关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深度对话激荡人心。在“5G+工业互联网赋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平行会议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鲁春丛院长,以其深刻洞察,为如何推动实体经济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高度,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他系统阐述了工业互联网的三大核心作用、其创新发展取得的令人瞩目成就,以及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关键指导原则。

工业互联网:驱动未来的三大引擎

 鲁春丛院长强调,工业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技术堆砌,而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重塑者。它在加速全新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三重角色:

1. 坚实的基础支撑: 通过构建强大的“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工业互联网实现了海量、异构工业数据的精细采集、高效汇聚、智能建模与精准分析。这极大地释放了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使得工业数据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更高的效率、更准确地优化配置。它如同数字时代的“新基建”,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地基,夯实了迈向更高阶段产业发展的根基。

2. 强劲的创新驱动: 工业互联网是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尖端数字技术于一体的“大融合”。它打通了云、网、边、端的万物互联,加速了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深度聚合。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催生了层出不穷的全新技术、新兴产业与创新产品,更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未来产业的发展疆域。

3. 高效的融合引领: 工业互联网的精髓在于将数字技术与行业特有的知识、深厚的经验、精湛的工艺融为一体。它能够显著提升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水平,从根本上重塑生产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不同规模企业、乃至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整个经济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引领着产业的整体升级。

成就斐然:制造业的“三化”蜕变

 鲁春丛院长概括道,在过去的几年里,工业互联网在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显著推动了实体经济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历史性方向迈进。

•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创新发展得到了持续的关注与支持,一系列行动计划、工程项目、试点示范以及专项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多地积极出台地方性支持政策,构建起全方位的扶持格局。

•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以太网、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5G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更是带动了工业芯片、模组、智能终端等市场的规模化增长。数量庞大的5G行业虚拟专网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起海量企业和设备。以“双跨平台”为代表的领先平台,已连接接近9000万台(套)工业设备。核心产业规模更是突破了万亿元大关。

• 数据应用成效显著: 我国正加速构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聚的海量数据已服务于数百万家企业。一个覆盖装备制造业的数字供应链平台,正汇聚海量企业、工程师及工业技术产品信息,逐步形成完备的工业产品“百科全书”。

• 赋能行业应用多元: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覆盖了绝大多数工业门类,涌现出近万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超过80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形成了2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日趋成熟,众多高校纷纷增设相关专业,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联盟和平台创新网络。

转型加速:把握三大关键原则

面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挑战与机遇,鲁春丛院长提出了三个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分业推进,精耕细作: 工业体系庞杂,各个行业有着独特的工艺、知识和经验壁垒。因此,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隔行如隔山”地深入理解和应用。必须坚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去做深做透”的策略,发展针对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转型标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此带动整个行业的协同进步。

2. 分级推进,循序渐进: 工业企业在数字化基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的成熟度各不相同。转型路径也因此需要分级推进。要引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从设备、单元的数字化改造入手,逐步向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迈进,形成一批“样板间”,再逐步推广至“商品房”。尤其要以应用为牵引,培育一批优秀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带动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的发展。

3. 协同推进,供需联动: 打通供需循环的堵点,是当前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并辅以适宜的引导。要采取“行业出题、产业答题、供需协同”的模式,明确企业需求,引导服务商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建立优质供给名录,搭建高效的对接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智慧连接”正如同一把开启未来产业大门的万能钥匙,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实体经济的脉络,驱动着一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的持续深化,我们将见证更多制造业企业在“智慧连接”的赋能下,实现高质量的跃升,迈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新纪元。


打赏 0
工业的“新脉搏”:当机器人遇上智能,中国制造的“黑科技”力量
在追求尖端科技的浪潮中,智能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专利,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在家居场景的概念普及之前,它们早已隐匿于庞大而精密的制造车间,成为驱动现代工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攀升,那些对精度要求苛刻、

0评论2025-09-263

工业的“神经末梢”:探秘赋能智能未来的传感器技术
当我们谈论如火如荼的工业 4.0 时代,那些驱动着生产线高效运转、让企业迈向智能化的“幕后英雄”是谁?答案是:工业传感器技术。它们如同工业巨轮上敏锐而不知疲倦的“神经末梢”,不断感知、测量、反馈着生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石。此刻,让我们一同深入工业传感器的世界,解码它们如何引

0评论2025-09-262

工业巨轮的“智慧之眼”:现场仪表,洞悉生产的每一个节拍
早期的工业生产,依靠的是经验和最直观的感官。然而,随着生产的复杂度提升,对数据精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传感器应运而生,它们是物理感受世界的触角,能够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千变万化的物理量,转化为可被解读的信号。随后,变送器如同尽职的信使,将这些原始信号转换为统一、标准的电信号,就像将不同语言

0评论2025-09-261

工业气体融资“新动向”与专利“硬实力”:解锁国产替代广阔前景
工业气体作为典型的“高精尖”产业,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风险资本,也正逐渐将目光投向实体投资领域,为工业气体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风险资本的“精准滴灌”:看重协同价值与长期回报工业气体产业的融资事件呈现出一些鲜明

0评论2025-09-244

工业气体需求结构革新:从传统巨头到新兴“明星”的全面进化
工业气体作为现代产业的“血液”,其需求结构的优化与变迁,深刻映照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和技术革新方向的演变。从传统的金属冶炼、化工能源领域,到当前炙手可热的锂电、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业气体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不同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电子特气:驱动高端制造的“尖刀利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在日新

0评论2025-09-2415

工业的“血液”:千亿级市场浪潮中的中国工业气体产业
工业气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为各类生产活动提供关键支持。根据应用领域和纯度要求,工业气体主要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工业气体的“家族光谱”:从“血液”到“特种兵”1. 大宗气体:工业的基石大宗气体指的是纯度要求在5N(99.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涌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多地联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一轮金融政策的强劲“红利期”。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到地方政府的细化落地,再到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一项项政策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其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金融产品供给的适配度,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政策“组合拳”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精准滴灌,支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制造业贷款大幅跃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当前,一场由金融政策强力发起的“红利潮”正席卷中国制造业,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记者从多地监管部门及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到,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攀升,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这背后,是国家层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导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

0评论2025-09-246

深圳“工业第一城”的增长引擎:龙岗区以先进制造业筑牢“深”基
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世界的城市,如今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首次荣登“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2022年,深圳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上双双夺冠,“工业”二字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功臣。而在这场辉煌的工业发展浪潮中,龙岗区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圳“工业第一城”背后不可忽视

0评论2025-09-242

国际标准引领,中国智能制造迈向“智胜未来”
近日,在风景秀丽的南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委)2023年度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国际标准化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为鲜明主题,汇聚了来自智能制造前沿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共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大计。会议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

0评论2025-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