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招聘旺季。在一片繁忙的秋招景象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制造业正以全新的姿态,吸引着新一代的智慧人才。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古板的“车间流水线”,如今的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由尖端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催生出对“智慧人才”前所未有的渴求,并由此激发出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加速度”
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这股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更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缺口。“智联招聘”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就清晰地描绘了这一图景:今年1月至7月,整个汽车产业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了6%,而其中,尤为瞩目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招聘职位数更是飙升了18%。
这样的增长并非空穴来风。比亚迪公布的2023年校招数据显示,其总招聘人数高达3.18万人,其中硕博人才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1.3%。无独有偶,理想汽车近期开启的2024校园招聘,在服务与销售岗位之外,提供最多的是整车研发(239个职位)和算法与软件(220个职位)相关岗位。这些数字无不表明,在新能源汽车这一风口产业,对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正处于“饥渴”状态。
数字化转型,传统制造业“蝶变”新机遇
与此同时,那些深耕行业多年的传统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速驶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快车道。这场转型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也重塑了企业对人才的定义。“需要80位左右技术、数控方向的生产人才”——这是新材料企业凌玮科技在数字化工厂建设中对人才的明确诉求。公司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全面升级,对企业的人才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能源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晶澳科技,在过去几年里产能规模实现了数倍的增长。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人员需求正以平均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光伏行业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对高水平工程师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智能制造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53.8%。”智联招聘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一趋势。从2020年到2022年,智能制造领域的招聘职位数增幅均在50%以上,其中新能源行业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7.6%的同比增速。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指出:“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性岗位相比职能性岗位,人才需求更大。” 这种转型升级,直接将制造业的就业岗位,从过去人们印象中的“蓝领、车间、流水线”形象,成功“蝶变”为更具吸引力、更受当下年轻人青睐的“高科技、高薪酬、好环境”的职业选择。
“中国智造”浪潮,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新舞台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为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选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久吾高科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建兵的这番话,精准地道出了当前制造业的就业新逻辑。当企业需要更多掌握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年轻血液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时,这无疑是时代给予年轻一代的“共赢选择”。
人才供需“心连心”,校企合作“精耕细作”
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我们也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尽管制造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对年轻求职者的吸引力都在提升,但不少企业依然面临“招人难、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困境。这表明,人才的供需之间仍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脉搏,也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快地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关键。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垂范,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余所重点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他们积极探索“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导师团队、共管实训过程”的创新模式,旨在从源头抓住“企业需要什么人、如何提前介入”的关键,实现校招引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汇博机器人集团副总裁崔晓辉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们将先进制造领域最新的机器人技术、PLC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深度融入院校课程,并将企业的典型系统集成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我们与院校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前沿技术和应用。通过共同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和人才评价,为先进制造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秋招季的忙碌,不仅仅是企业在招募新鲜血液,更是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力的生动写照。在“中国智造”的宏大叙事下,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敞开怀抱拥抱新时代的智慧人才,共同擘画令人期待的产业未来。
工业的“新脉搏”:当机器人遇上智能,中国制造的“黑科技”力量
在追求尖端科技的浪潮中,智能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专利,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在家居场景的概念普及之前,它们早已隐匿于庞大而精密的制造车间,成为驱动现代工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攀升,那些对精度要求苛刻、
0评论2025-09-263
工业的“神经末梢”:探秘赋能智能未来的传感器技术
当我们谈论如火如荼的工业 4.0 时代,那些驱动着生产线高效运转、让企业迈向智能化的“幕后英雄”是谁?答案是:工业传感器技术。它们如同工业巨轮上敏锐而不知疲倦的“神经末梢”,不断感知、测量、反馈着生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石。此刻,让我们一同深入工业传感器的世界,解码它们如何引
0评论2025-09-262
工业巨轮的“智慧之眼”:现场仪表,洞悉生产的每一个节拍
早期的工业生产,依靠的是经验和最直观的感官。然而,随着生产的复杂度提升,对数据精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传感器应运而生,它们是物理感受世界的触角,能够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千变万化的物理量,转化为可被解读的信号。随后,变送器如同尽职的信使,将这些原始信号转换为统一、标准的电信号,就像将不同语言
0评论2025-09-261
工业气体融资“新动向”与专利“硬实力”:解锁国产替代广阔前景
工业气体作为典型的“高精尖”产业,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风险资本,也正逐渐将目光投向实体投资领域,为工业气体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风险资本的“精准滴灌”:看重协同价值与长期回报工业气体产业的融资事件呈现出一些鲜明
0评论2025-09-244
工业气体需求结构革新:从传统巨头到新兴“明星”的全面进化
工业气体作为现代产业的“血液”,其需求结构的优化与变迁,深刻映照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和技术革新方向的演变。从传统的金属冶炼、化工能源领域,到当前炙手可热的锂电、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业气体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不同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电子特气:驱动高端制造的“尖刀利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在日新
0评论2025-09-2415
工业的“血液”:千亿级市场浪潮中的中国工业气体产业
工业气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为各类生产活动提供关键支持。根据应用领域和纯度要求,工业气体主要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工业气体的“家族光谱”:从“血液”到“特种兵”1. 大宗气体:工业的基石大宗气体指的是纯度要求在5N(99.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涌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多地联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一轮金融政策的强劲“红利期”。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到地方政府的细化落地,再到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一项项政策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其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金融产品供给的适配度,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政策“组合拳”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精准滴灌,支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制造业贷款大幅跃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当前,一场由金融政策强力发起的“红利潮”正席卷中国制造业,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记者从多地监管部门及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到,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攀升,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这背后,是国家层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导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
0评论2025-09-246
深圳“工业第一城”的增长引擎:龙岗区以先进制造业筑牢“深”基
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世界的城市,如今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首次荣登“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2022年,深圳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上双双夺冠,“工业”二字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功臣。而在这场辉煌的工业发展浪潮中,龙岗区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圳“工业第一城”背后不可忽视
0评论2025-09-242
国际标准引领,中国智能制造迈向“智胜未来”
近日,在风景秀丽的南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委)2023年度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国际标准化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为鲜明主题,汇聚了来自智能制造前沿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共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大计。会议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
0评论2025-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