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助力重庆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重镇

2025-09-17 09:09380工业品商城

 日前,重庆市印发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这是落实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行动指南,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举措。该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重庆制造业实现的重要目标,涵盖规模扩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空间布局以及企业升级六大方面,为未来五年的工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一、规模能级迎来历史性突破

 在未来五年,重庆将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新跨越,力争突破4万亿元大关。这不仅意味着工业总量持续扩大,更彰显出城市在制造业领军地位的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升至28%,彰显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占比也将超过50%,产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二、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27年,重庆将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预计突破800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此外,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将上升到40%,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将提高至60%。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将达到50万元/人次,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将提高至92以上。这一系列指标的实现,将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重庆制造向“智造”转型。

三、结构优化实现质的飞跃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底盘。方案提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初步形成,即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占比,将分别提升至36%和22%。同时,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将提高到40%,推动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和价值创造的高端迈进。

四、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到2027年,重庆的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将较2022年减少13%以上,碳排放下降幅度将超过全社会平均水平。全市将新建200家绿色工厂、50家“绿色+智能”示范工厂,以及1家“超级能效”示范工厂、1家“零碳”示范工厂。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绿色升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空间布局创新发展新格局

 空间布局方面,重庆将形成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新格局。渝西地区将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成为城市核心动力区域。产业园区在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将达到全市的90%,单位工业用地产出将提升到75亿元/平方公里,为企业提供更优越的空间发展环境。

六、企业主体全面升级

 未来五年,重庆将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百亿、千亿规模龙头企业。目标是新增5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和50家超过百亿元企业。同时,推动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也将大幅增加,分别达到30家和8.6万家。这将为产业链的稳固和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促进企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多举措助推产业集群与创新——打造多元化产业生态圈

 围绕核心产业,重庆将重点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同时,升级支柱产业,比如智能装备、食品加工和软件信息服务,提升产业层次。产业创新方面,将加快新型显示、轻合金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元宇宙等“新星”产业集群,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将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到2027年,重庆计划建成300个以上市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取得50项以上技术空白突破和500项推广应用,打造产业创新的“引擎”。同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形成具有全国引领性的示范应用,推动产业治理智能化和网络化。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便于未来可持续成长,重庆将全面推动绿色制造。实现产能能效基准的全面达标,新建绿色工厂、绿色示范园区,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循环经济资源。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将保持在70%以上,确保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赢。

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合作

 产业布局方面,将加快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推动中心城区制造业功能升级,打造多点联动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融入国内产业循环,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力促制造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多维度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在人才、金融、用地、能源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亩均论英雄”和产业用地的标准化出让,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吸引外资,形成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局面。全方位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重庆将在“创新、绿色、智能”的引领下,迈向高端制造的新时代。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战略规划,更是城市追求卓越、实现跨越的行动指南。只要坚定不移、奋力拼搏,重庆的制造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成为引领区域乃至全国工业变革的重要引擎。


打赏 0
工业的“新脉搏”:当机器人遇上智能,中国制造的“黑科技”力量
在追求尖端科技的浪潮中,智能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专利,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在家居场景的概念普及之前,它们早已隐匿于庞大而精密的制造车间,成为驱动现代工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攀升,那些对精度要求苛刻、

0评论2025-09-263

工业的“神经末梢”:探秘赋能智能未来的传感器技术
当我们谈论如火如荼的工业 4.0 时代,那些驱动着生产线高效运转、让企业迈向智能化的“幕后英雄”是谁?答案是:工业传感器技术。它们如同工业巨轮上敏锐而不知疲倦的“神经末梢”,不断感知、测量、反馈着生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石。此刻,让我们一同深入工业传感器的世界,解码它们如何引

0评论2025-09-263

工业巨轮的“智慧之眼”:现场仪表,洞悉生产的每一个节拍
早期的工业生产,依靠的是经验和最直观的感官。然而,随着生产的复杂度提升,对数据精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传感器应运而生,它们是物理感受世界的触角,能够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千变万化的物理量,转化为可被解读的信号。随后,变送器如同尽职的信使,将这些原始信号转换为统一、标准的电信号,就像将不同语言

0评论2025-09-262

工业气体融资“新动向”与专利“硬实力”:解锁国产替代广阔前景
工业气体作为典型的“高精尖”产业,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风险资本,也正逐渐将目光投向实体投资领域,为工业气体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风险资本的“精准滴灌”:看重协同价值与长期回报工业气体产业的融资事件呈现出一些鲜明

0评论2025-09-244

工业气体需求结构革新:从传统巨头到新兴“明星”的全面进化
工业气体作为现代产业的“血液”,其需求结构的优化与变迁,深刻映照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和技术革新方向的演变。从传统的金属冶炼、化工能源领域,到当前炙手可热的锂电、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业气体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不同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电子特气:驱动高端制造的“尖刀利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在日新

0评论2025-09-2415

工业的“血液”:千亿级市场浪潮中的中国工业气体产业
工业气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为各类生产活动提供关键支持。根据应用领域和纯度要求,工业气体主要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工业气体的“家族光谱”:从“血液”到“特种兵”1. 大宗气体:工业的基石大宗气体指的是纯度要求在5N(99.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涌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多地联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一轮金融政策的强劲“红利期”。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到地方政府的细化落地,再到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一项项政策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其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金融产品供给的适配度,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政策“组合拳”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精准滴灌,支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制造业贷款大幅跃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当前,一场由金融政策强力发起的“红利潮”正席卷中国制造业,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记者从多地监管部门及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到,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攀升,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这背后,是国家层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导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

0评论2025-09-248

深圳“工业第一城”的增长引擎:龙岗区以先进制造业筑牢“深”基
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世界的城市,如今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首次荣登“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2022年,深圳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上双双夺冠,“工业”二字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功臣。而在这场辉煌的工业发展浪潮中,龙岗区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圳“工业第一城”背后不可忽视

0评论2025-09-242

国际标准引领,中国智能制造迈向“智胜未来”
近日,在风景秀丽的南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委)2023年度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国际标准化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为鲜明主题,汇聚了来自智能制造前沿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共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大计。会议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

0评论2025-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