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制造业风云变幻,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叠加。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大背景下,不少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长期依赖进口,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可控,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将聚焦2022年工控行业的“涨价潮”及其背后的国产替代趋势,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关键领域取得的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
涨价潮涌动:全球工控巨头集体“提价”
2022年,全球工控行业掀起了一阵“涨价风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多家知名工控企业纷纷宣布上调产品价格。
国内企业率先响应: 领先的国内工控企业,如台达Delta、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等,从2022年初开始,就先后对旗下变频器、伺服、PLC等产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价格调整,涨幅从3%到15%不等。
全球巨头紧随其后: 国际工控巨头也相继加入了涨价的行列。例如,三菱电机、欧姆龙、艾默生、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均在2022年宣布上调工业机器人、PLC、控制器等产品的价格,涨幅普遍在5%到20%之间。
这一轮涨价潮不仅反映了全球制造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对国内工控企业的市场策略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企业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
自主研发加速: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面对“卡脖子”的困境,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2022年,这种趋势进一步强化,并在多个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减速器领域: 长期以来,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一直依赖进口,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但随着材料成型技术和工艺的突破,国内厂商凭借高性价比,逐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绿的谐波、秦川机床、双环传动等一批企业已经在减速器国产化的道路上奋力追赶,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感器领域: 作为智能化的“眼睛”和“神经”,传感器是构建智能工业和智能社会大厦的基石。国产传感器厂商正在迎头赶上。在声学传感器领域,歌尔、瑞声等企业凭借TWS耳机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智能终端领域,格科微的CMOS图像传感器全球出货量已经超越了三星和索尼。在新能源领域,天津宜科的IO-link传感器总线模块也开始应用于宁德时代的电池包自动化生产线。
控制器领域: 为了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国内厂商不断加大对控制器技术的研究力度,新松机器人、新时达、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固高科技等企业逐步实现了控制器自主研发,并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软件国产化:打造制造业“数字底座”
除了硬件,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AD软件: 中望软件是国产CAD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完善的2D/3D CAD产品线,核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工业软件平台: 宝信软件是中国钢铁领域的工业软件龙头,其产品矩阵涵盖了从智能装备、工业自动化PLC软件、MES软件、ERP管理软件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产品。中控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其DCS和SIS的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国内前列。
3D打印软件: 漫格科技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3D打印工业软件,填补了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重要空白,打破了3D打印工业软件被卡脖子的局面。
这些国产软件的崛起,不仅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也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发展展望
2022年工控行业的“涨价潮”,既带来了挑战,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挑战: 面对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紧张,企业需要提升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积极寻求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应对市场竞争压力。
机遇: 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为国内工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国内企业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未来,随着国家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工控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的浪潮将继续加速,制造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