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我国高档重型数控机床95%依赖国外进口

2023-07-19 09:406820工业品商城

  长期从事重型机床技术情报工作的申机集团中捷机床工程师杨利民指出:“我国正处于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改进的阶段,无论是 无论是铁路、电站、造船、航空航天等工程建设,还是汽车、工程机械、军工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机床来支撑。” 这为我国重型机床的增长提供了肥沃的市场需求。

  然而,我国高端重型数控机床95%依赖国外进口。 为强化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优势,解决我国高端重型数控机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核心问题,国家“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数控机床”的春风吹来。  “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让中国重型机床市场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面对金融危机下通用机床市场的快速下滑,重型机床市场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激励也使得不少机床制造商转向了市场较好的大型重型机床市场。 原因在于,在重型机床领域,国际竞争相对不激烈,这使得国内重型机床企业在部分产品市场成功替代进口。

  从全球范围来看,最高水平的重型龙门加工中心是德国瓦尔德里奇科堡的产品,北一机床采用了德国瓦尔德里奇科堡的技术。 与科堡机床相比,SCHIESS在功率、扭矩、规格方面基本相当,但SCHIESS的机床主轴转速高,精度保持性好,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国内外其他产品相比,国外重切削能力强,加工精度高,具有很多技术优势,如横梁加工仿形技术、Z轴滑枕长度补偿技术、龙门架X轴移动双动等。 电机、三电机甚至四电机同步技术等等。

  从数控龙门移动式和台式车铣加工中心来看,国外主要厂商有德国科堡、意大利Pete Carnage、美国Gigan、德国Salman等。 拥有重型机床的经验。 但国内的开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 目前,国产机床不同程度地存在负载能力低、精度低、低载荷等缺点,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发展的整体需求,特别是在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 支持。

  杨利民介绍,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在结构上没有太大区别,采用的新技术也相差无几,但先进技术应用和制造工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国家。 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制造周期不能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零件的制造精度和整机的精度和可靠性仍需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与重型机械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 机床,例如刀库。  机械手和二坐标铣头等部件也需要海外厂商来满足。

  她还指出,国内重型机床制造企业制造能力较强,但大而不精。 主要原因是加工设备落后,数控化率很低,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加工设备。 同时,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因为重型机床单件、小批量的市场需求特点决定了对技术创新的更高要求。 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国内重型数控机床产品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一是主轴转速,国外先进水平最高已达到3000r/min~4000r/min,而国内则为3000r/min~4000r/min。 主要徘徊在800r/min~1500r/min; 二是快速进给,国外先进水平达到20000mm/min~30000mm/min,而国内主要在6000mm/min~10000mm/min; 三是精度,国外先进水平定位精度0.015/1000mm,重复定位精度0.003mm~0.007mm; 国内产品定位精度0.025/1000mm,重复定位精度0.01mm~0.015mm。

  国内厂商的技术虽然略逊于国外先进水平,但在制造能力和价格上具有很大优势。 特别是吴重、旗重数控等我国超重型机床产品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努力,我国重型机床制造将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机床工具制造业作为机械装备的母机,其发展受到其下游产业的带动。 机床工具行业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造船、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铁路、电力设备、风电设备、动力设备、制冷设备、石化设备等。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必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航空航天工业产品的零件由于具有耐高温、强度高、加工难度大、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多、结构件多、工艺要求高等特点,要求机床加工设备大型(重型、超大型)。 重型)、高速、精密、复合化、智能化趋势正在发展。 航空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加工需要大量高精度机床进行支撑。 发动机结构复杂,整体机匣和叶片加工需要多功能、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如数控立式车床、数控精密镗床、五轴加工中心等。为此,航空航天 行业对机床的要求较高,加上欧美、日本等国外强势机床企业的存在以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不确定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快国产机床的发展 转向高端。

  在能源领域,国内重型机械企业在重大能源工业项目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国家三大电力制造基地等发电设备制造厂的重大关键设备均由国内制造商提供。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接船难、交船难、融资难等问题没有改变。 但由于产能巨大、开工率不足、产品同质化过强,我国船舶工业仍面临结构调整和严峻考验。 世界主要造船国竞争激烈。 因此,随着不断为船用柴油机、螺旋桨、船用机械仪表、海洋工程、泊位起重机等提供机械设备的机床行业,所需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大,精密、复合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智力越来越高。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4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