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仅有的两家机车制造企业是中国南车集团和中国北车集团。 具体来看,动车组生产企业只有四家,分别是长春客车、中国北车旗下的唐山客车、中国南车旗下的四方机车以及与庞巴迪合资的南车BSP。
兴业证券分析,根据历年动车组招标经验,铁道部将根据各公司产能和交付进度,以及两家公司接到的订单情况,适当平衡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的订单。 群体基本平等。 因此,跨国巨头只有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两家本土企业合作,才能共享铁道部下达的频繁订单。
在中国市场,阿尔斯通是最早尝到高铁这块大蛋糕的跨国公司之一。 2004年,我国首次进行时速200公里高速轮轨列车采购招标。 最大的赢家是阿尔斯通,它获得了6.2亿欧元的大订单。 庞巴迪和川崎重工也有所收获。 西门子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样车价格和技术转让费高昂,一直没有结果。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交通局局长张曙光曾公开表示,动车组招标文件提出“三个必须”:一是要转让国外关键技术,二是价格要优惠, 第三,必须使用中国品牌。
技术转让是最关键的因素。 阿尔斯通对此做出了正确解读,向中国厂商转让了7项高铁关键技术。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商业决定,”阿尔斯通交通运输中国区总裁陈健告诉记者。 既然政府说技术转让是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外国企业自然要遵守。
在200公里动车组招标中,阿尔斯通与中国北车旗下的中国北车长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为中国提供并合作建设了60辆动车组。 根据合同,阿尔斯通提供3台完整样机(在意大利组装)和6台可拆卸样机(分批交付,由中方组装),其余51台采用国产零部件在中国组装。 达到65%。
虽然阿尔斯通与长科达成这样的谈判结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但之后的实际操作并不容易。 这是双方的首次接触。 谈判桌上坐着法国、意大利和中国三拨人。 阿尔斯通和长科有着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 此外,还有很多货物需要从欧洲运往中国。 那个时候,陈建一想到后勤,就如同一场噩梦。
2006年12月,阿尔斯通生产的第一套C R H5(五型动车组)从意大利运往中国。 2007年春,中国生产的第一台CRH5出厂。 2009年7月,长客又接到铁道部CRH5A动车组订单,共30列、8列。
西门子在高铁招标遭遇滑铁卢后,迅速调整战略,将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器、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列车网络和制造转移到中国。 动力总成系统等9项关键技术,中标60列高速列车对华供货,订单金额6.69亿欧元。
2003年,阿尔斯通陷入困境,甚至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年后,中国高铁订单助其起死回生; 过去几年,西门子交通部门未能完成既定任务的情况屡见不鲜。 中国的高铁建设热潮给了它光明的未来。
与竞争对手相比,阿尔斯通毫无保留地转让了核心技术,而西门子在这方面更为保守。 不过,就中国高铁市场而言,西门子近两年的发展最为强劲。 事实上,京津高铁所有350公里/小时动车组都是中国北车与西门子联合开发的CRH3型。
高铁订单量普遍较高,但持续性不够好,容易造成整体业务的较大波动。 高铁市场的市场份额,不仅与自身的技术和投资有关,还关系到政治、外交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的平衡。
陈健表示,虽然高铁仍占据公司在华业务的绝大部分,但从两年前开始,阿尔斯通就开始加速将业务链条向地铁延伸,并希望到今年年底 年,地铁业务将占中国市场销售额的50%。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保持5年以上的高速增长。 据统计,到2015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79条,总里程2260公里,总投资8820亿元; 到2020年,国内轨道交通已建成和在建线路将达到158条,总里程将超过4189公里,比2009年增长3倍。
在已招标的轨道交通项目中,中国南车(5.44、0.04、0.74%)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53%左右。 2009年城市轨道交通收入突破30亿元; 2011年将接近100亿元; 2012年,轨道交通业务增速或将超过动车组。
人工智能的迷雾:解读ChatGPT与新时代的挑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一个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它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人们对机器智能的认知,也带来了对其潜在风险的思考。图灵测试的幽灵:机器智能与人类认知的边界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的“模仿游戏”——图灵测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机器是
0评论2025-08-086
激活引擎:外资研发中心驱动创新浪潮
中国经济的活力,犹如一艘巨轮,在创新之海乘风破浪。而外资研发中心,正是为这艘巨轮提供澎湃动力的强大引擎。 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选择扎根中国,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共同推进创新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未来。1. 创新沃土:外资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上海的施耐德电气关键电源创新实
0评论2025-08-083
破茧成蝶: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密码与未来之路
中小微企业,犹如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充满活力,也备受挑战。它们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每一次振翅都蕴含着对未来的向往,对成长的渴望。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茁壮成长,增强它们的韧性,加速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迫切需要探寻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解锁它们的发展密码。扶持与发展并举:构建生态,赋能成长促进中小微企业
0评论2025-08-081
协作机器人:柔性智造时代的得力助手
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自动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其中,协作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制造业实现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的关键力量。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以其轻巧、易用、友好的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制造商的青睐。本文将深入探讨协作机器人为何能够成为引领未来的重要力量
0评论2025-08-084
协作机器人的崛起:柔性制造时代的智能伙伴
在制造业的浩瀚星空中,两类机器人熠熠生辉,它们分别是曾经的“明星”——工业机器人,以及如今冉冉升起的“新星”——协作机器人。虽然工业机器人凭借着强大的力量和超高的精度,在自动化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制造业对生产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赋予了协作机器人崭新的生命力。那么,面对工业机器人曾
0评论2025-08-081
机器视觉的下一个十年:三大创新趋势与产业突破
在工业4.0浪潮的驱动下,生产车间对“看得更清、判断更快、响应更灵”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机器视觉不再是单纯的2D检测工具,而是向全方位感知、深度融合的方向演进。根据最新行业研究,未来机器视觉将围绕3D技术成熟、国产化替代加速、碎片化场景一体化三大趋势展开布局。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三条主线,并探讨它们
0评论2025-08-08145
开启“视界”新纪元:机器视觉,驱动行业变革的“慧眼”
科技的浪潮奔腾向前,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技术”、“智能制造”、“自动驾驶”…… 这些词汇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谈话之中。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智能化、自动化的世界。尤其在制造业,“机器视觉”这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引领
0评论2025-08-083
制造业的未来跃迁: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交织的时代
当今世界,制造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正深刻地重塑着工业的面貌。本文将深入探讨增材制造、工业智能化和可持续制造这三大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引领制造业走向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环保的未来。增材制造:开启个性化生产新纪元增材制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D打印,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制造
0评论2025-08-0843
制造业焕新时代:构建坚实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制造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如今,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制造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构建坚实、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夯实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经过多年的发
0评论2025-08-086
制造业的“数”与“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实体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关乎未来发展态势的关键。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在于拥抱创新,拥抱数字化变革,以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个重
0评论2025-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