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仅有的两家机车制造企业是中国南车集团和中国北车集团。 具体来看,动车组生产企业只有四家,分别是长春客车、中国北车旗下的唐山客车、中国南车旗下的四方机车以及与庞巴迪合资的南车BSP。
兴业证券分析,根据历年动车组招标经验,铁道部将根据各公司产能和交付进度,以及两家公司接到的订单情况,适当平衡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的订单。 群体基本平等。 因此,跨国巨头只有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两家本土企业合作,才能共享铁道部下达的频繁订单。
在中国市场,阿尔斯通是最早尝到高铁这块大蛋糕的跨国公司之一。 2004年,我国首次进行时速200公里高速轮轨列车采购招标。 最大的赢家是阿尔斯通,它获得了6.2亿欧元的大订单。 庞巴迪和川崎重工也有所收获。 西门子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样车价格和技术转让费高昂,一直没有结果。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交通局局长张曙光曾公开表示,动车组招标文件提出“三个必须”:一是要转让国外关键技术,二是价格要优惠, 第三,必须使用中国品牌。
技术转让是最关键的因素。 阿尔斯通对此做出了正确解读,向中国厂商转让了7项高铁关键技术。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商业决定,”阿尔斯通交通运输中国区总裁陈健告诉记者。 既然政府说技术转让是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外国企业自然要遵守。
在200公里动车组招标中,阿尔斯通与中国北车旗下的中国北车长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为中国提供并合作建设了60辆动车组。 根据合同,阿尔斯通提供3台完整样机(在意大利组装)和6台可拆卸样机(分批交付,由中方组装),其余51台采用国产零部件在中国组装。 达到65%。
虽然阿尔斯通与长科达成这样的谈判结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但之后的实际操作并不容易。 这是双方的首次接触。 谈判桌上坐着法国、意大利和中国三拨人。 阿尔斯通和长科有着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 此外,还有很多货物需要从欧洲运往中国。 那个时候,陈建一想到后勤,就如同一场噩梦。
2006年12月,阿尔斯通生产的第一套C R H5(五型动车组)从意大利运往中国。 2007年春,中国生产的第一台CRH5出厂。 2009年7月,长客又接到铁道部CRH5A动车组订单,共30列、8列。
西门子在高铁招标遭遇滑铁卢后,迅速调整战略,将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器、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列车网络和制造转移到中国。 动力总成系统等9项关键技术,中标60列高速列车对华供货,订单金额6.69亿欧元。
2003年,阿尔斯通陷入困境,甚至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年后,中国高铁订单助其起死回生; 过去几年,西门子交通部门未能完成既定任务的情况屡见不鲜。 中国的高铁建设热潮给了它光明的未来。
与竞争对手相比,阿尔斯通毫无保留地转让了核心技术,而西门子在这方面更为保守。 不过,就中国高铁市场而言,西门子近两年的发展最为强劲。 事实上,京津高铁所有350公里/小时动车组都是中国北车与西门子联合开发的CRH3型。
高铁订单量普遍较高,但持续性不够好,容易造成整体业务的较大波动。 高铁市场的市场份额,不仅与自身的技术和投资有关,还关系到政治、外交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的平衡。
陈健表示,虽然高铁仍占据公司在华业务的绝大部分,但从两年前开始,阿尔斯通就开始加速将业务链条向地铁延伸,并希望到今年年底 年,地铁业务将占中国市场销售额的50%。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保持5年以上的高速增长。 据统计,到2015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79条,总里程2260公里,总投资8820亿元; 到2020年,国内轨道交通已建成和在建线路将达到158条,总里程将超过4189公里,比2009年增长3倍。
在已招标的轨道交通项目中,中国南车(5.44、0.04、0.74%)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53%左右。 2009年城市轨道交通收入突破30亿元; 2011年将接近100亿元; 2012年,轨道交通业务增速或将超过动车组。
“刀尖”上的中国制造:从“齿牙”革新观照制造业的转型脉搏
在2023年寒潮席卷的冬季,一家小小的刀具企业——泰嘉公司,却在自己的展厅里,用一道道闪亮的刀锋,诉说着中国制造业企稳回升的强劲脉搏,以及这场深刻转型中的迫切信号。一片小小的锯条,作为工业机床的“牙齿”,其稳步增长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制造业的温度,更是产业升级提速的时代注脚。刀具:制造业的“晴雨表”与
0评论2025-09-263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再添五环:赋能制造业迈向新纪元
2023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携手工信部,再度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添砖加瓦,隆重发布了2023年第20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此次公告的核心亮点在于,批准了《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系列标准的五项新成员——第2部分:数字化管理、第3部分:智能化制造、第4部分:网络化协同、第5部
0评论2025-09-263
洞见未来: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大湾区的创新版图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一项关于机器智能视觉的重大创新正在蓬勃发展。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汇聚顶尖智慧与前沿技术的研发机构,已于2022年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繁荣的经济腹地,并在广州增城设立了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这标志着其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数
0评论2025-09-262
大语言模型驱动视觉智能新浪潮:机器视觉迈向“大视觉模型”新阶段
2023年12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南在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青年科学家会议上指出,大语言模型的蓬勃发展正为人工智能注入新动能,并深刻影响着图形图像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动着机器视觉从“视觉计算”迈向“视觉智能”,并朝着“大视觉模型”的方向演进。王耀南院士在接受采
0评论2025-09-262
工业机器人:从特种走向通用,迈入智能与AI赋能的新时代
回顾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清晰可见:从最初专注于特定领域(如军事、核工业)的“特种”机器人,逐步发展到能够适应广泛工业场景的“通用”机器人;从以机械运动为核心的“机械”机器人,进化为具备感知、决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最终,从单一功能的执行者,走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随着工业
0评论2025-09-262
装备制造业:中国经济引擎强劲复苏,多省份加速布局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尤为亮眼的是,11月份当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实现16.2%的同比增速,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由降转增。这一积极信号与12月份制造业PMI中装备制造业50.2%的稳定增长数据相呼应,预示着装备制造业正稳步
0评论2025-09-262
工业数据资产化迈出关键一步: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入表在桐乡落地
浙江省桐乡市近日迎来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全国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在此成功落地。 作为桐乡市数据资本化先行先试的企业,浙江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正式启动其数据资源入表工作,标志着工业数据价值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数据要素联盟:赋能数据入表与价值挖掘此次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桐乡市乌镇数据要素产
0评论2025-09-265
边缘智能崛起:AI驱动下的嵌入式系统新纪元
嵌入式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发者正以前所未有的技术实力,在小型低功耗系统中实现强大的AI应用,重塑着语音、视觉和振动等领域的智能交互方式。 曾经的连接设备正蜕变为能够自主决策的智能系统,这种将数据处理能力前移至数据源端的“边缘化”趋势,正成为加速决策、减少延迟、保障数据隐私、降低成本和提升能
0评论2025-09-262
工业互联网平台:迈入拐点之年,“双跨”平台引领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
2023年,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是意义非凡的**“拐点之年”。“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赋能设备、赋能企业、赋能产业方面的能力,为推动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双跨”平台数量倍增,赋能成效显著“双跨”(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数量增长尤为引人瞩目。
0评论2025-09-262
工业互联网:新时代工业化的强大引擎,“5G+”赋能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迈向新型工业化。 依托网络、平台、安全、数据、标识五大关键维度,工业互联网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2023年是中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关键收官之年,在此期间,工业互联网已从单项
0评论2025-0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