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劳易测电子:扎根中国,推行“智能化传感器业务4.0”方略

2019-01-03 10:352480译轩工业品商城

  2018年10月18日,劳易测电子中国总部(劳易测电子贸易(深圳)有限公司)乔迁仪式在新办公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深云西二路天健创智中心举行,劳易测电子集团CEO Ulrich Balbach先生专程到访庆贺。借此机会,gongkong® CEO潘英章拜会Ulrich Balbach,了解劳易测电子发展方略。

 “劳易测电子于1963年在德国成立,至今由3个劳易测家族拥有。”Ulrich Balbach介绍道,作为光学传感器技术和工业4.0/IIoT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创新者之一,劳易测电子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德国制造”的全球高效的传感器产品及解决方案。

  发展至今,劳易测电子在全球拥有5个生产基地、18家自有子公司,以及42个销售合作伙伴;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主要包括光电/感应开关、测量传感器、安全防护传感器、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传输/控制模块、图像识别处理系统等工业自动化产品,产品组合超过40,000个型号,应用领域涉及内部物流、包装、机床、汽车和实验室自动化等行业。

  Ulrich Balbach表示,员工对劳易测电子来说非常重要并且是公司宝贵的资源,因为他们赋予企业以个性,并对外展露出企业的真实面貌。“The sensor people”亦成为劳易测电子企业文化的核心,与客户的交流以平等、和谐为基础,贴近客户,想客户所想,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服务。所以劳易测电子在新员工的入职流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每名新员工都要参加充实的入职培训课程,此外日常工作中也将得到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个人鼓励。

全球智能化浪潮,传感器须先行一步

  作为所有自动化及工业4.0/IIoT的基础,传感器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必须先行一步。“劳易测电子认为,工业4.0或IIoT是过去几年中工业自动化重要的趋势之一。这种全球趋势可能会产生围绕传感器数据的生成、处理和分析的新业务模型。”Ulrich Balbach指出。

 对于传感器的“Smart”(智能),劳易测电子认为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Smart is to think easy(智能即简单易用),Smart is to share experience(智能即分享经验),Smart is to be close(智能即贴近用户),Smart is to create the future(智能即创造未来)。

  基于满足客户日趋变化需求的不断创新,过去几年,劳易测电子的业绩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尤其是2010年到2018年底,我们的营业额实现翻番。”Ulrich Balbach说,“我们正在努力保持这一趋势,并不断扩大劳易测电子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

  即便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劳易测电子仍能保持如此强劲的增长,Ulrich Balbach将其归功于技术创新与产品更迭,贴近客户并提高客户满意度,专注包括内部物流、包装、机床、汽车和实验室自动化在内的特定行业,提供传感器专家的卓越技术和服务。此外,作为一家全球化集团,劳易测电子非常重视其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三个地区的稳定发展。“我们的原则是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

扎根中国,推行“Smart Sensor Business 4.0”

与工业4.0齐头发展,劳易测电子推出了自己的“Smart Sensor Business 4.0”(“智能化传感器业务4.0”)战略。Ulrich Balbach表示,劳易测电子的“Smart Sensor Business 4.0”代表了创新的产品开发,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和广泛的服务。

 “我们看到了行业4.0环境中的绝佳机会,并通过与微软和OPC基金会等国际领先公司的合作,成为智能传感器领域的先行者。”Ulrich Balbach举例说。一些传感器,如条形码阅读器或光学数据收发器,正在将数据直接发送到云,可用于进一步分析或服务。IO-link或以太网等接口也旨在促进传感器的通信和联网,并使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可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市场都将继续成为劳易测电子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感器市场发展十分乐观,我们持续看到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机会。”Ulrich Balbach说。

  据了解,劳易测电子于2003年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进驻中国市场;2006年在深圳设立中国总部(劳易测电子贸易(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和上海分公司;陆续成立了广州、东莞、佛山、昆明、成都、长沙、武汉、杭州、苏州、无锡、南京、青岛、天津、沈阳等地的办事处,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全中国。

  此次劳易测电子中国总部乔迁至新址,新办公区面积为原来的两倍,除了办公区和休闲区,还包含实验室、测试中心、培训中心等。

  耕耘中国十余载,劳易测电子中国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劳易测电子将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核心,以崭新的姿态和更高的标准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孜孜以求,为中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智慧工厂以及工业4.0在中国的落地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地址:http://www.yakugen.com.cn/news/show-144.html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3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