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业务模式独特,发展步伐稳健,自然“加倍快捷”

2018-12-31 22:392840译轩工业品商城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及相关领域成长迅速,体量大、更新快、多领域全面发展,对于零部件的需求日益攀升,越来越多供应商看好中国航空航天市场,特别是在不可或缺的连接产品领域。在2018航展期间,gongkong®采访了倍捷连接器公司(后以“倍捷”简称)亚洲区总经理徐梦岚,他向我们分享了倍捷独特的业务模式和对当前中国市场的思考。

             

                                            (倍捷连接器亚洲区总经理 徐梦岚)

  众所周知,从焊接在电子板上的小型产品一直到大型机械设备应用,连接器有着非常广泛的产品线,倍捷成立于1964年,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72年来专注于精密连接器的分销与组装,在连接器、线束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首先,作为TE/Deutsch、Amphenol、ITT Cannon、CINCH、以及Souriau 等品牌的特许组装厂和经销商,倍捷在全球备有相关品牌产品的庞大库存,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面向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工业以及相关领域所覆盖的重载机械、建筑器材和生产设备等,倍捷长期以来对于恶劣环境连接器的专注,使其在本次航展中的亮相显得更加“对题”。徐梦岚表示:“激烈的撞击、极端的温度以及腐蚀性或刺激性液体等工作环境对连接器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且现场环境往往复杂多变,倍捷能够根据用户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方案。” 与一般经销商不同,倍捷并不只是提供合作品牌的产品,针对小批量用户以及特殊需求用户,倍捷依托强大的零部件库存,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迅速整合资源,提供真正适合用户的连接方案。“一件起订、48小时组装”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在“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为行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此外,2016年倍捷收购了美国军工连接器企业FilConn,实现了业务的拓展,能够为航空、医疗、运输和油气行业提供精密、高度可靠的自定义配置连接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其定制化服务的优势,也拓宽了相应领域的市场。“军工往往代表着行业的顶尖技术,当市面上的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独特的定制设计业务往往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徐梦岚如是说。

    代理、组装、设计,三合一的独特业务模式让倍捷独树一帜,既与合作品牌在中国市场形成了有益补充,又能覆盖更加广泛的用户需求。徐梦岚表示:“我们对于这一业务模式非常有信心,它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有助于推进行业发展,同时实现倍捷自身的企业价值。”                               

扎根中国市场

  谈及当前的中国市场,徐梦岚表示:“立足航天行业,由于国内自主研发的C919/929商用机等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航领域。”依托为空客、波音等欧洲领先企业服务的丰富经验,倍捷在这一领域的连接器产品系列齐全,且在珠海拥有本地组装工厂,倍捷能够快速供货,节省成本,优势明显。徐梦岚指出:“目前中国在民航领域投入非常大,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正悄然崛起的无人机、直升机以及小型私人飞机领域却容易被忽视,倍捷也着手与这些领域的企业合作,助力行业发展。”

  在产品方面,整体解决方案受到各行业用户的欢迎,与其他供应商一样,倍捷也致力于拓展产品线,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的整体方案。“连接器一端与系统连接,另一端是传感器,目前倍捷正针对压力、温度以及湿度等不同的传感器应用着手研发。”徐梦岚表示,“从连接器方案的角度来讲,针对恶劣环境,接头、尾夹以及线束等的性能对于连接器来说至关重要,代替传统材料,光纤能够传输更多数据,更加稳定,因此,倍捷在光纤产品方面也将持续深耕,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合工作现场的、长期稳定的整体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发展,徐梦岚的想法更加务实和谨慎,目标方向也比较明确。他表示:“目前,中国航空航天依旧有相当一部分市场空间,所以倍捷还是会持续发展‘老本行’,以保持优势。”据悉,随着中国工业发展阶段和形态的不同,倍捷还将关注其他四个领域,首先是包括电动汽车和储能等的新能源行业,在充电桩、电机内部连接以及电源管理应用这三部分不断丰富产品,面向国内光伏、风电等的发展,助力储能领域用户的发展;其次是凭借在恶劣环境连接器领域的多年经验,面向世界领先的高铁行业提供相关产品;第三就是持续发力工业,面对全面转型升级的制造业,提供面向未来发展的精密仪器,赋能工业4.0;最后就是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我国正大力开发医疗体系,对于倍捷来说也是重要机遇。

    结语:独特的业务模式是倍捷的特质,更是核心优势,相信这也是倍捷能够迅速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作为倍捷全球的第五家工厂,倍捷珠海工厂在去年通过了AS9100D:2017标准认证,这就意味着珠海工厂将满足用户的更高要求,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倍捷也持续在珠海工厂增加组装线,扩展更多连接器方案相关的业务。

    面对如今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倍捷从客户角度出发,尽量规避影响,降低中美两国用户的成本浮动,相信合作共赢的理念和真诚务实的服务态度能够让倍捷在中国走得更稳、更远。

本文地址:http://www.yakugen.com.cn/news/show-128.html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3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