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洗礼,而工业互联网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代表着生产范式、管理理念乃至商业模式的全面革新。近期公布的一份行业深度数据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全景图,揭示了其正日益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并预示了未来智造的广阔前景。
这份权威报告——《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2021年)》,清晰地展露了过去一年间,各行各业在拥抱工业互联网平台方面的积极态势。数据显示,整体应用水平呈现出稳健向好的发展轨迹。一个显著的成就体现在平台应用普及率的显著提升上,从2020年的14.67%跃升至2021年的17.5%,这看似细微的增长背后,是数以万计企业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决心与行动。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和产业间在平台应用普及率上的差距正逐步收窄,这表明工业互联网的普惠价值正逐步显现,技术红利不再只局限于少数先行者,而是向更广阔的产业腹地渗透,构建起均衡协同的发展生态。
在工业互联的核心要素中,“协议解析”无疑是打通数字任督二脉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国内工业协议解析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2020年的18.38%攀升至22.2%,实现了3.82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这一数据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技术突破与产业价值。高解析率意味着不同设备间的“语言障碍”正被有效消除,无论是老旧的传统机床,还是崭新的智能机器人,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协同变得更加顺畅高效。这不仅打通了设备间的通信与共享渠道,更深远地支持了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为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精准调度、柔性生产、智能决策成为可能。
数据“上云”是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报告揭示,企业在设备上云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已从2020年的13.1%提升至2021年的15.5%。这一趋势深刻地促进了生产设备数据的共享互通,为工艺优化、故障预测、远程运维以及整体效能提升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在众多行业中,交通设备制造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其工业设备上云率从2020年的12.37%飙升至18.22%,增幅居各行业之首。这不仅体现了该行业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敏锐洞察与积极采纳,也预示着交通制造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更高维度的智能化飞跃。
除了设备层面的云化,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同步深入。全国业务上云普及率由2020年的36.46%提升至38.44%,这一数据折射出企业在决策、管理、协同等更广阔维度拥抱云端服务的趋势。其中,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已成为企业业务云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搬上云端,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可视化追踪和智能分析,企业能够大幅提升供应链的韧性、透明度和效率,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更令人振奋的是,对海量工业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应用正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报告指出,各行各业有效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的企业比例均有显著增长。这标志着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数据的收集与存储,而是愈发重视从数据中提炼价值、洞察规律、预判趋势的能力。无论是基于历史数据的故障诊断,还是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生产参数,亦或是利用预测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大数据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在模式创新方面,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模式的能力也显著增强,这包括但不限于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兴业态,它们共同构筑了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诚然,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据统计,业界已成功培育出超过150家规模较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它们连接的工业设备总量更是突破了7800万台(套)。这些平台如同数字化神经中枢,持续为各类生产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面应用依然面临挑战。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仍存在平台应用水平不均衡、企业设备上云率偏低等情况。这反映出,尽管基础条件初步完善,但部分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上仍显不足。许多潜在的业务模式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平台所能带来的效能与效益提升空间依然巨大。这既是挑战,更是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将不仅仅是连接设备、汇聚数据的通路,更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的孵化器。通过持续推动平台技术的演进、深化行业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弥合区域与产业间的数字鸿沟,并激励更多企业勇敢迈出数字化转型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石的未来智造,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这不仅将重塑产业的效率与韧性,更将为构建更高效、更具创新力的生产力体系,贡献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