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信技术领域迎来一项里程碑式的进展——5G R17标准宣告冻结。这一重要时刻不仅标志着5G技术演进的第三个版本标准正式收官,更预示着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与R15等前几代标准相比,5G R17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性拓展:它进一步拓宽了5G的应用场景边界,通过引入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与自动化能力,并对工业物联网(IIoT)和日益普及的可穿戴应用案例提供了更为 robust 的支持。
简而言之,5G R17标准的正式确立,将为5G技术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商业化应用注入强劲动力,使其能力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推动者们此前联合发布的一项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需加速轻量化5G芯片模组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终端模组的性价比,从而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的个性化应用需求,从根本上增强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
回顾过去三年的发展历程,这片土地在5G商用服务的部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已建成逾160万座5G基站,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5G基站总量的七成以上。同时,5G终端连接数也已突破5亿大关,全球占比超过八成。无论是在面向企业(B端)还是面向消费者(C端)的应用层面,一股系统化的推动力量已然形成,展现出规模化发展的强劲态势,预示着新的5G产业增长趋势正蓬勃显现。
对于那些已先行部署工业物联网或5G应用的企业而言,专用于物联网的连接卡(物联网SIM卡)并非陌生概念。作为轻量化5G芯片模组和各式智能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卡在近几年随着智能设备和5G应用的急剧增加而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嵌入式SIM卡(eSIM卡)也成为近年来各大消费电子和工业领域企业竞相追逐的热门技术。许多服务提供商在提供eSIM硬件之外,还进一步支持基于云端的eSIM编制层,以此实现eSIM的按需供应、高效管理、企业级计费以及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深度集成。
然而,从4G、5G、NB-IoT等主流蜂窝物联网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来看,通过传统的物联网SIM卡将各类设备连接到蜂窝网络中,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难点和痛点。
首先,传统的物联网连接卡通常仅允许一个设备连接到一个特定的网络运营商。当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跨越多个网络进行设备部署时,或者与涉及全球供应链或物流的设备协同工作时,这种单一连接模式便会带来显著的阻力。例如,设备制造商不得不针对每个设备部署所在地采购并分发物理连接卡,这无疑增加了运营的复杂度和成本。
其次,由于传统的连接卡在维护或需要更换运营商时必须是可拆卸的,这就导致那些旨在实现低功耗、少维护的物联网设备无法做到完全密封。尤其是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设备面临损坏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相比之下,eSIM的优势在于其嵌入式特性:通过无线方式将网络认证信息下载到物联网设备印刷电路板上的芯片中,彻底消除了对物理SIM卡组件的需求,使得整个网络的载入过程得以远程化。
正是由于这种革命性的嵌入式特性,工业物联网设备才能够在无需任何本地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部署和连接。更重要的是,由于连接能力被物理地嵌入到芯片内部,工业企业无需再对传统的通信模组和设备进行繁琐的运营和维护,这极大地简化了传统蜂窝网络连接的流程和步骤,从而为智能工业的广阔未来奠定了更为高效、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