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谁动了自动化展会的奶酪

2019-01-18 11:021870译轩工业品商城

      05年夏,北京,某著名自动化展会,临近散场。工控网特装展台一隅,网站运营总监潘先生仍在伏案疾书。每逢业内展会,总是编辑部和销售部最为忙碌的几天——无论是新闻价值还是销售机遇,展会都是最为集中的场合。看来本次参展的效果不错,为厂商准备的网站宣传资料已经所剩无几,然而,旁边厚厚的一摞用户手册(为观众准备的资料)却让潘先生眉头微蹙——参展的观众比上一年又有所减少了。

  这种情况厂商自然也是有所知觉。一位著名自动化供应商的市场总监抱怨道“没多少有价值的客户信息,唯一的作用就是见见圈子里的老面孔,告诉大家我们还活着”。展会正在转变为地位尴尬的保健因素。一些先觉的厂商已经开始削减每年在展会上的投入了。

  前后也就5年的时间,由熙熙攘攘变为门可罗雀,展会的人气何以不在?是其他媒体四面楚歌还是展会本身固步自封?工控网在2006年度的展会调查中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期望能从调查中寻找到理性的轨迹,从而印证和修订一些感性上的观点。

1.) 分流

  作为工控网的一员,第一反应就是网络分流了展会的人气。诚然,工控网崛起的5年正是展会衰退的5年,这并不是时间上的巧合,网络在吸引更多眼球的同时,必然对其他媒体形式带来压力。但是我们将目光放的更广泛一些,会发现网络的成长只是诸多媒体蓬勃发展中的一个分支:杂志由以前官办的10余种增加到了现在的40余种,一些著名的杂志(譬如控制工程中文版)正是在过去2-3年中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企业自办的研讨会、路演层出不穷,用户不出门,就能晓天下事。即使是展会本身,在数量上也出现过一度增加的局面。这些内外渠道造成的人气分流,致使越来越多的展会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

  调查显示,只有约一半受访者在2005年参观了自动化展览,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参加工作的时间)的减少而递减。以1995作为为界,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用户参观展会的比例在6-7成,而之后的用户仅为4-5成。我们知道,1995-2000正是网络在中国酝酿普及的时间,这与调查结果也是相契合的。此外,虽然在调查的首页我们声明无论是否参观过展会都可参与调查,但相信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不参展用户看到这个题目就敬而远之了,因此,相信实际上参展观众的比例应该是在5成以下的。

2.) 竞争

  竞争的加剧不仅存在于媒体层面,更根植于整个自动化市场。或者说,媒体间的竞争只是市场大势的一个投影而已。在2000之后,中国经济逐渐回暖,并且积累形成了2003-2004年的暴发性增长,在此期间,多数自动化厂商都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市场前景吸引到的新参与者,以及主流厂商为未来市场格局所进行的战略布局,都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以前堪称暴利的自动化产品已不复存在,市场已经完成了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在充沛的选择面前,用户当然有权力计较成本、性能。这种选择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自动化产品,也适用于自动化信息。面临海量的市场信息,用户在自主选择时,自然倾向于高性价比的渠道——然而,这并不是展会的长处。

  调查中发现,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不能参加展会的观众占据80%以上,而时间,更是最主要的原因,接近6成。确实,如果没有足够吸引人的信息,抽出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去参观展会对于自动化工程师真是一件让人为难的事——“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不过他们至少还有时间上网填写问卷。

3.) 优劣与机遇?

  如果从细部来看在竞争之下人气分流的原因,会发现媒体本身的属性造成了客户获取信息的不同性价组合。从而可以解释近年来媒体环境变迁的一些原因。

  低接入难度、及时足量的信息、容易上手的检索方式和互动帮助使得网络成了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获取日常信息的新宠。相较而言,展会这一传统的媒体方式,仅仅“高接入难度”这一条(当然,这也是由于网络等其他形式媒体的存在比较抬升的),就把她推向了高成本渠道的类别。而与之对应的是较高的信息量和深度以及高互动程度。使得展会具备了高端产品的基本特征。
  于是,能否把握和发挥展会的高端媒体属性,就成为了展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了解自动化行业:目前多数展会的主办方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展位销售上。不具备自动化背景,缺乏为自动化市场和厂商提供量身订制展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是多数自动化展会的硬伤。舍本而逐末,追求短期效益,成为了很多展会办办停停,甚至数易其手原因所在。好在,展会市场逐渐成熟,这样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狭窄。

  品牌和人气的集中:作为高端媒体,市场仅为少数大型展会留下了较好的生存空间。市场现状也确实如此,中小展会惨淡经营,但Miconex、FA/PA仍然红红火火。多年的历史积累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是其背后的机电一体化协会和仪器仪表学会所具备的自动化专业性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今后一个阶段的展会市场,如果不能另辟蹊径,中小型展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展会向研讨会的演变:在高端市场,除了规模、品牌这个路线之外,就是灵活定制这条路线了。研讨会的兴起无疑是符合了这个趋势,无论是接入难度、信息的类别、互动程度,厂商的自办研讨会相对展会而言无疑都有大幅度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厂商而言,研讨会资源的独享性、可控制性以及良好的反馈性成为了其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没有人怀疑展会在主流媒体中的地位和其在未来的存在性,但是如何冲破维谷应该引起展会主办方人员的一些思考了。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4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7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